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

網絡時代下的「新聞」

【明報文章】進入數碼時代,新聞業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從新科技(如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徹底改變新聞生產模式、讀者轉換接收新聞的渠道,到科技公司與傳統新聞機構利益競爭,這些巨大而深刻的客觀產業演變,已有不少研究探討過。

同時,我們也需要深思另一個相對主觀但更根本的問題,就是何謂「新聞」的本質呢?


數碼時代裏 新聞已「去中心化」

傳統定義上,「新聞」就是新聞工作者每天製作出來的資訊內容,當中經過選題、採訪、資料蒐集、查證、寫稿、校對等工序。最後透過傳媒機構所擁有的平台,包括電視和電台頻道、報章和雜誌等,向公眾傳遞內容。


不過在數碼時代,新聞已經「去中心化」——當每人手執一部手機就能夠拍攝和出帖文時,新聞工作者已不再擁有製作和傳遞新聞的專利,他們也不能夠壟斷新聞的詮釋權。加上現時網上資訊來自四面八方、內容層出不窮,當中事實和評論夾雜,真假亦都難辨。


隨着新聞環境變得混沌,人們對「新聞」的理解會否變得不一樣呢?上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就發布了一項相關研究。該研究主要訪問了超過9000名美國人,了解他們如何認知和反思新聞的意義。雖然這是美國研究,但研究結果卻甚有普世啟示,畢竟新聞「去中心化」是全球趨勢。


首先,該研究問及受訪者以什麼標準判斷一項資訊是否新聞。結果發現,85%人認為事實為本是主要標準;其次是最新(78%)、有社會重要性(72%),以及不偏頗(68%)。另外,只有少數受訪者(29%)視那些與自己相關或感興趣的資訊是新聞。


近年,我們經常擔憂「假新聞」的湧現,以及新聞趨向碎片化和個人化。惟上述結果卻顯示,人們對新聞的認知至今未有太偏離傳統定義。


第二,什麼題材的資訊才算是新聞?受訪者給予的答案,又再次貼合過往認知。他們高度認為一些牽涉政經發展、國際衝突和法律的「硬性新聞(hard news)」就是新聞,例如選舉資訊(91%)、加沙戰爭(90%)、車禍(80%)、社區人士的成就(78%)、公司財務(67%)。至於一些「軟性新聞(soft news)」如體育資訊(55%)和明星資訊(17%),就較少人認為屬於新聞。


傳統媒體仍具公信力

第三,來自什麼渠道的資訊才算是新聞?該研究設定了一個美國出現股災的虛擬情景,問及受訪者從哪裏取得該消息,便會認定為新聞。以0至10評分(10分代表「肯定是新聞」,0分代表「不是新聞」),最高分是報章頭版文章(7.1分);其次是新聞機構在社媒平台X的帖文(6.4分)、電視節目主持談及(5.5分)、YouTube短片(3.8分),最後是朋友討論(3.1分)。


這些結果有幾個啟示。首先,傳統媒體(如報章)仍具公信力。其次,新聞機構的品牌也至為關鍵。X和YouTube同為社交媒體,但當網上資訊是明顯來自傳媒機構,公眾也較為信任。另外,受訪者也注重「新聞」與「意見」的區別。當資訊是來自個別電視節目主持或朋友口中,哪怕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第四,現時許多人都循社交媒體接收新聞,那麼該如何分辨什麼網上資訊才是新聞呢?承上述結果發現,品牌效應相當重要——不少受訪者會以新聞平台專頁是否已得到社交媒體平台驗證(如獲得「藍剔」)、該帳戶的標誌圖案是否正確來作辨認。


恪守專業 維持行業生機

除了查核新聞來源,受訪者也關注資訊是否包含以下元素:圖片或影片(因為有圖有片較大機會代表真相);證據(例如附有資料來源連結,而不是純粹只得記者撰寫的文章內容);深度(陳述新聞事件時有恰當脈絡)。換言之,如果內容只有淺薄、片面、無頭無尾的文字,公眾較難會認定為新聞。


總結而言,雖然新聞產業和內容形態在數碼時代經歷了重大演變,不少人對於新聞本質的理解,大致維持不變。這個狀况對傳統新聞業算是一個小小喜訊。縱然新聞機構在近年飽受各方衝擊,惟只要秉承傳統理念、恪守專業,就可以繼續生產出符合公眾期許的新聞,維持行業生機。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