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幾乎每天登上國際頭條。但上述報告指出,美國媒體於2017年經歷過收視和流量急漲的「特朗普效應」,今年卻沒有重演。在芸芸新聞平台之中,僅得社交媒體一枝獨秀;其餘的電視、網站和印刷媒體觸及率,均較去年下跌。箇中原因是,親特朗普的右翼網紅在社交媒體大受歡迎,取代了傳統媒體角色。很多人聽這批新聞網紅講話,便當看了新聞。
有趣的是,在享有新聞自由的美國,親右和撐特朗普成為流量密碼;而在新聞自由受箝制的國家,例如於全球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排名跌出150位的印度,許多新聞網紅反而以批判政府作招徠。
除了網紅,AI亦來勢洶洶。AI平台首次打入上述年度報告,成為美國受訪者每周接收新聞資訊的渠道之一。雖然僅得7%人表示有此習慣,比起印刷媒體的14%更低,但預計這只是用AI看新聞浪潮的開端。報告亦發現,高達四成人表示他們會刻意迴避新聞,數字創歷史新高。英國一名中年女受訪者表示:「到處都是令人難受和恐懼的新聞,實在吃不消。」
從四方面提升新聞業公信力
報告綜合受訪者的建議,指出新聞業應從四方面提升公信力,包括不偏不倚地陳述事實,避免「煽色腥」;報道要準確,發布前應查證清楚;增加透明度,公開消息來源與潛在的利益衝突;最後是多發布原創的高質素報道,監察權貴。
報告作者紐曼(Nic Newman)在講解調查時直言,受訪者有時口不對心,真正找新聞看的時候未必那麼清高。不過他認為,於AI時代裏,連AI公司都要跟新聞機構合作,向用戶提供準確資訊,業界應該堅守傳統新聞原則,才能夠抵得住風浪,脫穎而出。
他表示,許多新聞機構面對互聯網的劇烈競爭,花許多心思在搜尋引擎優化,及變成「標題黨」,以圖短期利益。惟事實證明,《紐約時報》等不向網絡文化妥協的具公信力媒體,仍能賺錢和擴張。報告也顯示,當公眾對資訊的真偽有疑問時,大部分人仍然取道傳統新聞媒體求證。
這是紐曼最後一次領導團隊撰寫報告,在解說時的口脗比起過往樂觀。AI最終會否反而幫了新聞業一把,令公眾更加珍惜秉承傳統的高質素報道?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