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遠婷說,廣義的基督教圖像或宗教畫,可追溯至公元2世紀地下墓穴壁畫,但因當時基督徒受到宗教迫害,所畫圖像相對含糊不清。及至基督教被正式承認,才開始發展出如十字架、耶穌等穩定的象徵圖像,形式也漸由壁畫、馬賽克發展到紙上繪畫,內容則大致可分為以《聖經》故事場景及重要人物為描繪對象兩類。之所以創作壁畫、於相對公共的空間展示,羅遠婷稱宗教畫不單是純粹觀賞的藝術品,反而更着重其引導信徒進入宗教禮儀的作用,如祭壇畫等。隨着西方去宗教化,對宗教畫的熱情雖有減退,但二戰結束後仍有人嘗試以現代藝術語言重新詮釋基督教藝術,她指當代西方創作宗教藝術的實踐中,也有着將重點從宗教禮儀的功能,轉為側重創作者個人反思與感受的趨勢,也不介意用抽象方式表達。
回看本地,羅遠婷說一時間未能想起類似西方般公開展示的宗教畫,或與本地教會發展時較着重文字與神學傳遞,相對不着重圖像詮釋《聖經》的脈絡相關。雖未有相關傳統,難以全面歸納,羅遠婷卻提到本地藝術家關蓉而的《藏身之處》(2023)及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的彩繪玻璃算是兩抹值得留意的風景。
《藏身之處》構圖多用直線,色彩沉實,畫面內亦加入不少植物,羅遠婷認為即使沒有宗教背景也會從中得到置身空曠空間而覺寧靜的感覺,指向人心普遍對平靜的渴望。但細看又會發現畫作以不同象徵表現宗教元素,如拱門是哥德式教堂常見特徵,碎陶器的圖像呼應《舊約》中神為陶匠、人為陶器,要透過打碎陶器將人重整的比喻。作品名更源出《詩篇》32章,畫中以手護花的圖像也成為經文中耶和華是人在災難時保護之所的隱喻。比起乍看「好宗教」(宗教意味濃)的畫作,這較隱約地傳達了宗教意味。走入諸聖座堂,便見堂內兩側的彩繪玻璃左右相對,靠近看卻發現不似傳統彩繪玻璃有着清晰人物容貌。羅遠婷稱這些在10多年前座堂翻修時加入的彩繪玻璃採用了相對抽象和現代的藝術風格,可說「純粹用線條、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表達宗教意思」。她稱基督教圖像中或有耶穌白皮膚、西方人面孔等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但在如形容基督登山變像、易容顯光的「基督顯光,成聖楷模」等彩繪玻璃,便以色彩和線條扭轉了既定的宗教人物形象,透過紅、橙、黃等澎湃色彩的運用,不論有無宗教信仰也能感受到想傳達的意思及力量。在顏色調度、宗教意涵的顯與隱上,兩者似是光譜兩端,但羅遠婷認為當《藏身之處》以畫面塑造靜謐躲藏之處時,彩繪玻璃也在現實中營造讓人尋求安靜的神聖空間,回應宗教藝術近年創作趨勢,同時也展現了基督宗教畫兩種可能的模樣。
(美藝客廳‧四十六)
「客席策展人」簡介
羅遠婷,於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修讀基督教與藝術碩士課程,相信人人也可欣賞及享受藝術,同時也相信藝術與宗教的力量。
文:明報藝文部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