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25年5月20日
長沙灣蘇屋邨一名14歲少年涉嫌在家藏有一批太空油煙彈,其父前晚大義滅親報警,少年當場被捕。有社工表示,家長若發現子女疑似吸毒,宜先與子女溝通,「報警未必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找警察拘捕子女後,你怎樣跟他們再相處呢?」
圖1之1 - 14歲少年涉嫌在家藏毒,其父大義滅親報警。警員在少年房間檢獲26枚太空油煙彈及一支加熱煙槍(圖),以涉嫌管有危險藥物拘捕他。(警方圖片) |
警方周日晚上7時許接獲50歲男子報案,指懷疑其子在蘇屋邨寓所藏毒。警員接報到場,在報案人兒子房間檢獲一支電子煙加熱器及26枚含太空油主要成分依托咪酯的煙彈,遂以涉嫌管有危險藥物拘捕該14歲兒子。涉案毒品市值約8300元,案件由深水埗警區刑事調查隊第九隊跟進。
首4月案件超去年全年
政府今年2月刊憲將依托咪酯及其3種類似物列作毒品。根據警方統計,今年首4個月錄得269宗涉太空油案件,拘捕333人,當中70人為21歲以下;而去年全年共有195宗涉太空油案件,拘捕278人,當中61人為21歲以下。數字顯示,今年首4個月的案件宗數及被捕人數,皆超過去年全年。
青協:個案未減 更趨隱蔽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抗毒服務單位主任文習武說,刊憲前後接獲的求助個案未見下跌,「很多正吸食的(青少年)也繼續吸食,只是吸得小心些、隱蔽些」。他說青協接獲的求助個案不乏初中生,年紀最細12歲,「有些是升中後認識到一些正吸太空油朋友,出於貪玩、跟潮流,開始接觸毒品」。
文習武稱,報警並非解決青少年吸毒的唯一方法,更可能造成反效果,破壞親子關係,「你報警拉咗阿仔阿女之後,你點同佢相處呢?」他建議家長可先與子女溝通,嘗試了解吸毒背後原因,「是受朋輩影響抑或只是好奇、貪玩試一兩啖」,再對症下藥,並尋求社工等專業人士協助。
警方回覆查詢稱,1月引入依托咪酯快速檢測試紙,截至上月底,前線人員在街上巡邏時,基於試紙呈陽性結果,已拘捕54人懷疑吸太空油,將繼續打擊毒品供應,並加強禁毒宣傳教育。
*補充資料
在香港,依托咪酯受《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管制,屬第一部毒藥,僅限醫療使用。非法管有、吸食或販賣「太空油」均屬違法,最高可被判罰款及監禁。
濫用「太空油」會危害健康,可能引發呼吸抑制、昏迷,甚至致命,長期使用更會損害腦部及器官。
運用「太空油」新聞案例進行倫理學探討
一、教學目標
透過真實社會事件,引導學生思考:
義務論(Deontological Ethics)與目的論(Teleological Ethics) 在道德決策中的應用;
家庭倫理與法律責任 的衝突(「大義滅親」vs.「父為子隱」);
媒體倫理:新聞標題的客觀性與潛在價值導向。
二、教學內容與討論方向
(1) 義務論與目的論的分析
義務論角度(強調規則與責任):
父親報警的行為可能基於「守法是公民義務」的原則,認為舉報罪行(即使涉及親人)是道德責任。
警方依法執法,符合社會契約與法律規範。
目的論角度(強調結果與效益):
社工建議「先溝通再求助專業人士」,關注長期親子關係修復與青少年更生的可能性。
若報警導致家庭破裂或子女叛逆加劇,是否符合「最大福祉」?
討論問題:
父親的選擇更傾向哪種倫理立場?社工的建議又基於何種考量?
兩種理論如何影響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
(2) 家庭倫理衝突:「大義滅親」vs.「父為子隱」
儒家倫理:傳統強調家庭紐帶優先(如《論語》「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但現代社會是否仍適用?
法律與道德張力:當親人涉毒,舉報是否「大義」?隱瞞是否「包庇罪行」?
討論問題:
若子女的行為可能危害他人(如販毒),家長的責任是否改變?
如何平衡「保護家人」與「社會公義」?
(3) 媒體倫理:標題的潛在引導性
標題分析:
標題突出「父報警拘子」與社工質疑「日後怎相處」,可能暗示「親情重於守法」。
是否客觀呈現事件全貌?或強化「法律手段破壞家庭」的敘事?
新聞道德爭議:
媒體有責任避免誤導公眾,但此標題是否過度簡化複雜的倫理選擇?
討論問題:
若標題改為〈父舉報子藏毒 社工倡先溝通〉,傳達的價值觀會有何不同?
媒體應如何平衡「吸引讀者」與「倫理中立」?
三、教學活動建議
角色扮演:分組模擬父親、社工、警察、子女的立場,辯論最佳處理方式。
倫理抉擇表:列舉「報警」「溝通」「強制戒毒」等選項,分析各方案的義務論與目的論依據。
標題改寫練習:要求學生設計更中立的標題,反思語言如何影響道德判斷。
四、總結反思
此案例涉及個人、家庭、社會與法律的多層衝突,適合引導學生:
批判性思考倫理理論的現實應用;
辨識媒體敘事中的價值預設;
探討青少年問題中「懲罰」與「矯正」的平衡。
延伸資源:
香港《危險藥物條例》與《保護兒童及少年條例》相關條文;
儒家倫理與現代法治的比較文獻。
老師可根據學生程度調整討論深度,並鼓勵連結生活經驗(如校園禁毒教育)。
附註:本案可結合「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跨科協作,強化價值觀培養。
倫理科討論問題參考答案與評分準則
(1)義務論與目的論的分析
參考答案:
父親的行為(義務論傾向):
義務論強調「守法是絕對責任」,父親報警是基於對法律的遵守,認為舉報犯罪(即使涉及親人)是公民義務。
評分重點:學生能否指出「規則優先」的核心原則,並連結法律與道德責任(如《危險藥物條例》)。
社工的建議(目的論傾向):
目的論關注行為後果,社工建議「先溝通」是為了避免親子關係破裂,並尋求更有效的矯正方式(如輔導)。
評分重點:學生能否分析「長期效益」(如家庭和諧、青少年更生)與「短期執法」的衝突。
評分準則(每題10分):
等級 | 表現描述 |
---|---|
9-10分 | 清晰區分兩種理論,並精準應用於案例;能批判性比較兩者優劣。 |
6-8分 | 正確辨識理論差異,但分析較表面;未深入探討衝突點。 |
3-5分 | 僅簡單提及理論名稱,未具體連結案例。 |
0-2分 | 答案與題目無關或嚴重誤解理論。 |
(2)家庭倫理衝突:「大義滅親」vs.「父為子隱」
參考答案:
支持「大義滅親」的論點: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舉報可防止子女進一步犯罪或危害社會(如販毒)。
現代社會強調法治,家庭紐帶不應凌駕公共利益。
支持「父為子隱」的論點:
儒家倫理認為親情是道德基礎,優先保護子女可能更利於其悔改(如透過家庭支持)。
舉報可能導致子女對社會失去信任,反增加叛逆風險。
評分準則(辯論式題型):
等級 | 表現描述 |
---|---|
9-10分 | 完整呈現雙方立場,並提出權衡方案(如「先內部處理,若無效再舉報」);引用經典或法律條文支持。 |
6-8分 | 列舉正反論點,但缺乏深度分析或解決建議。 |
3-5分 | 僅單方面支持某一立場,未考慮對立觀點。 |
0-2分 | 答案片面或離題。 |
(3)媒體倫理:標題的潛在引導性
參考答案:
標題問題:
原標題《涉藏太空油煙彈 父報警拘14歲子 社工:非最好解決方式 「日後怎相處?」》強調「親情衝突」,可能暗示「守法次於家庭關係」。
未平衡呈現「法律必要性」或「毒品危害」等資訊,易誤導讀者輕視法律責任。
合乎新聞道德的標題應:
保持中立(如〈父舉報子藏太空油 社工籲先溝通〉);
同時提及「法律後果」與「家庭輔導」的雙重面向。
評分準則(批判性寫作):
等級 | 表現描述 |
---|---|
9-10分 | 精準分析標題的價值預設,提出具體改進建議;連結媒體倫理原則(如客觀性、公共利益)。 |
6-8分 | 指出標題偏頗,但未深入探討影響或改進方案。 |
3-5分 | 僅描述標題內容,未進行倫理分析。 |
0-2分 | 答案與媒體倫理無關。 |
總評分建議
整合性評量:可要求學生撰寫短文,綜合三題分析(佔分50%)。
課堂表現:參與角色扮演或辯論的積極度與深度(佔分30%)。
創意應用:設計更中立的標題或提出替代解決方案(佔分20%)。
備註:教師可依學生程度調整評分比重,重點在培養「倫理思辨」而非單一正確答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