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尼西亞信經》新譯到聖樂共融
葉菁華:合一運動一小步
【時代論壇訊】不少教會在崇拜時會頌讀的《尼西亞信經》,多年來天主教及基督教各有譯本,二〇一九年由兩教機構組成的「神學對談小組」,正式通過《尼西亞信經》的合一中譯本。在今年十一月更舉辦了「尼西亞信經頌讚聖樂晚會」,會上有兩教的音樂人就新譯本創作了九首全新作品,分別由不同詩班或聖詠團獻唱。
該九首歌曲以《尼西亞信經》新譯本為元素創作而成,蘊含中西音樂元素,有樂曲引入西方聖詠(chanting),也有的結合中式粵曲旋律。有創作人在曲式和結構上特別作設計,如將整篇信經分成聖父、聖子、聖靈、教會四個樂段,透過和弦轉換配合帶出信經中提及耶穌「埋葬、升天」的對比。
葉菁華:兩教互諒互讓達至共識
神學對談小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院院長葉菁華教授表示,天主教和基督教這次成立專責「信經小組」,研究將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通過的《尼西亞信經》按原文重新翻譯成供各教會共用的合一中譯本,形容是邁向合一的一小步。這次選擇翻譯《尼西亞信經》,而不是信徒較為熟悉的《使徒信經》,葉菁華指,是因為《尼西亞信經》是受東西兩方教會均能接受的信仰宣言。
在翻譯過程中,葉菁華指大家均本著互諒互讓的態度達至共識,為了體現合一精神,盡量會採用各教會可接受的共通中譯,如以「上主」代替「上帝」和「天主」。若未有共通中譯,則選擇兩教其中一方慣用而其他教會又可接受的中譯,如採用基督教較常用的「馬利亞」,而沒有使用了天主教慣稱的「瑪利亞」;而審判耶穌的羅馬總督則採用了天主教的慣稱「般雀.比拉多」,而沒採用基督教的「本丟.彼拉多」。此外,如某些字眼未找到各方教會接受的中譯,則會同時列出,如「聖靈/聖神」。
葉菁華亦感恩在主內用各種曲調唱頌《尼西亞信經》的新譯本,是合一運動的另一小步。他引用馬丁路德及約翰衞斯理的說法,指聖樂僅次於上主聖道,能藉聖詩傳承信仰,指出詩歌的重要。此外,當聽到詩班獻唱,就如地上和天上的信眾一起共同宣認大公正統信仰,期盼能透過詩歌加以推廣此譯本。
葉菁華
蔡惠民:新翻譯跨越文字帶來的芥蒂
神學對談小組另一位成員、天主教聖神修院哲學院神學部主任蔡惠民副主教表示,在完成翻譯後諮詢教會的階段,天主教的教會反應很大,以為要用此合一中譯本取代原有的《尼西亞信經》譯本,他認為這種反應很正常。「因為我們都習慣視這些條文為不變的真理」,任何的條文改動,輕則不被接納,重則會被視為異端,故他們不解為何要作這樣的翻譯工作。
蔡惠民解釋,其實從教會的誕生開始,能看到表述信仰的文字並不是信仰的核心,核心在於無限的神降生在有限的人身上,而人只在文化和歷史的局限中來表達神的無限。他引用約翰福音(若望福音)的結尾「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並指信仰條文都只是標記、符號,讓人透過這些表述進入奧祕當中。
他提到,信仰條文的另一個作用是作為信徒共融、合一的基礎。《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宗派共同認信的經文,蔡惠民指,只是因歷史而產生不同的翻譯,故這次翻譯《尼西亞信經》,希望能跨越文字對信仰的芥蒂,特別是那些因不同的中文翻譯而引起的分歧。他又指
此譯本無意取代各教會沿用的版本,而是標誌著合一的進程及努力,並希望能透過頌唱方式,特別是合一聚會上,讓信徒能藉歌曲頌唱,達至心神合一。他引用聖奧古斯丁的說法「歌詠是雙倍的祈禱」,指出唱詩的重要。
大會在兩年前已發信至不同的宗派、教會、學院、機構,邀請信徒為《尼西亞信經》合一中譯本創作聖詩,最終有九個作品在是次聚會上發佈,並由多個團隊獻唱,包括天使綸音、香港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香港聖公會聖樂團、天主教玫瑰堂嘉諾撒聖詠團等。當日晚會場刊及新曲曲譜:http://bit.ly/33ZM2Jm
▍ 尼西亞信經 (合一中譯版)
我們信獨一上主,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之萬物的主。
我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主的獨生子,
在萬世之前,由父所生,
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神的真神,
受生而非被造,與父本性相同,
萬物藉他而有。
他為我們世人,並為我們的得救,從天降臨,
因 聖靈/聖神 由童貞女馬利亞得了肉身,而成為人。
在 本雀.比拉多 執政時為我們被釘十字架,
受難、埋葬;
照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
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將在榮耀中再來,審判活人死人,
他的國度永無窮盡。
我們信 聖靈/聖神,
是主及賦予生命者,
由父而發,
與父、子同受敬拜、同享榮耀;
他曾藉眾先知發言。
我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所傳的教會。
我們承認獨一洗禮,使罪得赦。
我們期待死人復活,及來世生命。 阿們/亞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