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星期日

在回憶和盼望中述說和平

每週論壇,1819期,2022年7月10日

聖幕記憶:在回憶和盼望中述說和平

在聖約翰座堂正門外的西北方有一片草地,草地上豎立著一塊墓碑。因為香港早年就有指定地方安葬離世者,所以不像外國許多的聖堂,座堂的周圍沒有墳地,這樣就更顯出這塊墓碑別具意義。碑文上寫著死者名字是R. D. Maxwell(麥斯韋),他是香港志願防衛軍的一員,軍階為二等兵。離世日期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廿三日,剛好是香港向日本投降的前兩天。從他離世的日期知曉他曾參與香港保衛戰,並因戰事捐軀,當時只有廿二歲。傳說他是羅馬天主教徒,在灣仔的戰役中受重傷後,走到聖堂附近尋求臨終塗油,因為座堂外就是法國外方傳道會(即前終審法院),最後他死在這處,隨後被就地埋葬。

在同一片草地上,遠方又豎立著一支不太起眼的正方形柱子。柱子上寫著「我們祈禱世界人類的和平」和「May Peace Prevail on Earth」。這柱子又被稱為「和平柱」,是日本非官方團體「五井和平財團」捐贈設立。據說在世界各地已經有超過二十萬支,其中一支在聖約翰座堂,另一支設立於花園道天主教聖約瑟堂外。

今日回看墓碑與和平柱,它們都已經成為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未曾經歷過戰爭,然而當我們走過這地方,就能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戰役,甚至有青年在這裡因戰爭而斷送生命。雖然我們從未真實感受過,但原來戰爭的痕跡就在身邊。座堂設立在一座小山崗上,鐘樓的設計並非傳統的尖頂而是方頂,讓人容易到頂上瞭望遠方,說明座堂本身亦有便利於軍事防務的用途。我們並未經歷過戰爭,但世界上的戰爭卻從未停止。

在侵略方所設立的和平柱,與被侵略方防衛士兵的墓碑中間,豎立著一個塞爾特式的十字架。原本這裡有另一個十字架,但由於戰爭原先的十架已被破壞,這個十架是戰後才設立。十字架豎立在這個位置彷彿是為了把雙方拉近,提示著世人要以基督的大愛,重建復和的路。面對世上的戰鬥,教會其實也不能置身事外,因為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也曾遭受戰火的摧殘,並在摧殘後逐步重新建立起來。

關於紀念戰爭和尋求和平,座堂在每年十一月第二週的主日均為和平紀念主日(Remembrance Sunday),今年會在十一月十三日的週末舉行。這日是最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座堂亦會幫忙義賣罌粟花(Poppy)。在崇拜的代禱裡,我們會加上這段禱文:

「上主,我們把所有在戰爭殘酷中去世的人託付予你,
我們祈求他們在你的眾聖中有份,同享永恆的國度。
他們永不老去,不像我們留下來的,日漸衰老:
他們永不為年老所難,永不為殘年所累。
每當夕陽西沉,晨曦破曉時,
我們皆會記念他們。」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nor the years condemn.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we will remember them.)

我們並會於禱告後默哀兩分鐘,以紀念所有在大戰中離世的人。崇拜中亦會唱頌一些關於復和與和平的詩歌,如〈聖法蘭西斯禱文〉和〈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或者有人會問,這些禮儀每年都做,當中的意義何在?答案可以很簡單,只要一日這個世上依然發生戰爭,只要一日當權者會因私利而以武力侵略無辜的人,只要一日這些手無寸鐵的平民會受到戰火的摧殘,和平紀念的禮儀就有存在的意義。

這片草地、這個士兵的墓碑、這支和平柱、這個塞爾特式的十字架,和這個紀念戰爭結束的禮儀,默默地映照著過去人類歷史的黑暗,提醒著善忘的我們不要重複犯錯。它們也默默地呈現著一個天國的願景,就是牛犢能與小熊同臥,獅子能與牛一樣吃草的可能。所謂禮儀就是在回憶與盼望之間,一起經驗上主恩典的每個當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