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7-12-24
聯合國安理會周一不點名對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定表示「極度遺憾」,遭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Nikki Haley)以1敵14否決,她舉起手一副兇巴巴的表情,大概是2017年度經典新聞時刻之一。阿拉伯國家再接再厲,召開緊急大會,就類似決議投票。這個決議連美國的名字也沒有提,只是重申耶路撒冷地位未定論,要求所有國家在耶路撒冷地位問題上遵循安理會過去所有決議。但黑利先是致函多個成員國駐聯合國大使恐嚇,揚言﹕The US will be taking names。到大會投票前一刻,黑利嚴辭「捍衛國家主權」。
The United States will remember this day in which it was singled out for attack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for the very act of exercising our right as a sovereign nation. We will remember it when we are called upon to once again make the world's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e will remember it when so many countries come calling on us, as they so often do, to pay even more and to use our influence for their benefit.
[......]
But this vote will make a difference on how Americans look at the UN and on how we look at countries who disrespect us in the UN. And this vote will be remembered.
歷史記憶向來是一大課題,「歷史會記住這一天」是老掉牙的說法。美國會否記住12月21日是疑問——畢竟那只是無關痛癢的投票,而且,聯合國就算怎樣言辭上「針對」以色列,實際上也做不了什麼。但巴勒斯坦人大概會永遠記住12月6日——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一天——巴人遭國際社會出賣的屈辱日子又多一天。
中東糾結 或因大家記性太好
中東之所以糾結難解,大概要歸咎大家的記憶太好﹕猶太人記得耶路撒冷以至整個巴勒斯坦是「應許之地」;巴勒斯坦人記得以色列1948年立國如何摧毁他們的家園;阿拉伯人也記得自一戰後,西方列強如何亂點鴛鴦譜、出爾反爾,從而製造難解之局;猶太人記得阿拉伯人對他們的仇恨;巴勒斯坦人記得他們如何遭以色列欺壓﹕被推土機推倒的家園、隔離牆、猶太人殖民區……
以色列近年早已不再談以巴問題,期望國際社會的記憶逐漸消失。這並不難理解﹕既然佔領早成事實,還有什麼好談?國際社會所謂「耶路撒冷地位未定論」,在以色列眼中也只是笑話一則。聯合國1947年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耶路撒冷則由國際託管。以色列立國後佔領西耶路撒冷,1967年再佔領有大批巴人居住的東耶路撒冷,雖然不為國際承認,但以色列此後通過殖民及打壓巴人的手段逐步蠶食東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的巴人雖然是以色列「永久居民」,但長期被當局漠視,巴人聚居地無論基建、教育、衛生及食水供應都殘缺。歐盟2008年便指摘以色列政府以擴建殖民區、摧毁巴人房屋等手段「積極尋求非法吞併」東耶路撒冷,斥「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行徑已成為以巴和平最大挑戰之一」。
美國一直在聯合國運用否決權維護以色列。奧巴馬政府去年臨下台才罕有在安理會棄權,令安理會通過譴責以色列決議。但譴責有沒有用?以色列今年10月才批准在東耶路撒冷擴建殖民區,耶路撒冷市長巴爾卡特(Nir Barkat)也不諱言﹕「我們正以行動統一耶路撒冷。」
記憶之鑰 傳家之寶
巴人則只能成為無助的旁觀者。英國記者 Robert Fisk以黎巴嫩內戰為題材的著作Pity the Nation中,有一章節提到採訪黎巴嫩巴人難民營時,發現不少巴人仍然對消失家園的鑰匙珍而重之,奢望有一天可以重返家園。以色列1948年立國前後局勢動蕩,猶太人和阿拉伯武裝分子衝突不斷,原居於巴勒斯坦的平民紛紛逃亡,他們小心翼翼將家門鎖好,以為風波平息後便可以回家,豈料顛沛流離成為永恆狀態。一家人只有老祖母真正在巴勒斯坦生活過,但那條生鏽的鑰匙以及英國政府簽發的身分證明(巴勒斯坦1948年前為英國管轄)仍然成為傳家之寶,代表着他們對巴勒斯坦家園的擁有權——雖然昔日的家園海法早已成為以色列城市,房子老早不復存在了。
年輕一代的巴人不會有祖父輩的記憶,但卻會記得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以色列如何不斷壓迫。美國將一個不點名兼不具約束力的譴責動議提升到侮辱國家尊嚴的層次,真正被羞辱的巴人卻勢孤力弱,申訴無門﹕但記憶不會消失,它只會世代相傳,愈壓迫愈鞏固,耶路撒冷永難安寧。
文//林康琪
編輯// 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The United States will remember this day in which it was singled out for attack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for the very act of exercising our right as a sovereign nation. We will remember it when we are called upon to once again make the world's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e will remember it when so many countries come calling on us, as they so often do, to pay even more and to use our influence for their benefit.
[......]
But this vote will make a difference on how Americans look at the UN and on how we look at countries who disrespect us in the UN. And this vote will be remembered.
歷史記憶向來是一大課題,「歷史會記住這一天」是老掉牙的說法。美國會否記住12月21日是疑問——畢竟那只是無關痛癢的投票,而且,聯合國就算怎樣言辭上「針對」以色列,實際上也做不了什麼。但巴勒斯坦人大概會永遠記住12月6日——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一天——巴人遭國際社會出賣的屈辱日子又多一天。
中東糾結 或因大家記性太好
中東之所以糾結難解,大概要歸咎大家的記憶太好﹕猶太人記得耶路撒冷以至整個巴勒斯坦是「應許之地」;巴勒斯坦人記得以色列1948年立國如何摧毁他們的家園;阿拉伯人也記得自一戰後,西方列強如何亂點鴛鴦譜、出爾反爾,從而製造難解之局;猶太人記得阿拉伯人對他們的仇恨;巴勒斯坦人記得他們如何遭以色列欺壓﹕被推土機推倒的家園、隔離牆、猶太人殖民區……
以色列近年早已不再談以巴問題,期望國際社會的記憶逐漸消失。這並不難理解﹕既然佔領早成事實,還有什麼好談?國際社會所謂「耶路撒冷地位未定論」,在以色列眼中也只是笑話一則。聯合國1947年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耶路撒冷則由國際託管。以色列立國後佔領西耶路撒冷,1967年再佔領有大批巴人居住的東耶路撒冷,雖然不為國際承認,但以色列此後通過殖民及打壓巴人的手段逐步蠶食東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的巴人雖然是以色列「永久居民」,但長期被當局漠視,巴人聚居地無論基建、教育、衛生及食水供應都殘缺。歐盟2008年便指摘以色列政府以擴建殖民區、摧毁巴人房屋等手段「積極尋求非法吞併」東耶路撒冷,斥「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行徑已成為以巴和平最大挑戰之一」。
美國一直在聯合國運用否決權維護以色列。奧巴馬政府去年臨下台才罕有在安理會棄權,令安理會通過譴責以色列決議。但譴責有沒有用?以色列今年10月才批准在東耶路撒冷擴建殖民區,耶路撒冷市長巴爾卡特(Nir Barkat)也不諱言﹕「我們正以行動統一耶路撒冷。」
記憶之鑰 傳家之寶
巴人則只能成為無助的旁觀者。英國記者 Robert Fisk以黎巴嫩內戰為題材的著作Pity the Nation中,有一章節提到採訪黎巴嫩巴人難民營時,發現不少巴人仍然對消失家園的鑰匙珍而重之,奢望有一天可以重返家園。以色列1948年立國前後局勢動蕩,猶太人和阿拉伯武裝分子衝突不斷,原居於巴勒斯坦的平民紛紛逃亡,他們小心翼翼將家門鎖好,以為風波平息後便可以回家,豈料顛沛流離成為永恆狀態。一家人只有老祖母真正在巴勒斯坦生活過,但那條生鏽的鑰匙以及英國政府簽發的身分證明(巴勒斯坦1948年前為英國管轄)仍然成為傳家之寶,代表着他們對巴勒斯坦家園的擁有權——雖然昔日的家園海法早已成為以色列城市,房子老早不復存在了。
年輕一代的巴人不會有祖父輩的記憶,但卻會記得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以色列如何不斷壓迫。美國將一個不點名兼不具約束力的譴責動議提升到侮辱國家尊嚴的層次,真正被羞辱的巴人卻勢孤力弱,申訴無門﹕但記憶不會消失,它只會世代相傳,愈壓迫愈鞏固,耶路撒冷永難安寧。
文//林康琪
編輯// 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