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人類「無精」繁殖 科研有突破

【明報專訊】2017-07-27

男性精子量不足可致不育,不過科學界歷年來研究多種繁殖方式,如人工製造精子等已漸見曙光,隨着技術不斷發展,不育問題未來或可找到出路。

早在1999年,法國巴黎艾勞實驗室的科學家已透過抽取無精子症患者的睾丸內幹細胞,令其自動成熟發展成精子後,再以試管授精,成功培育3個試管嬰兒。其後科學家陸續以不同方式「製作」精子,例如2007年,英國紐卡素大學的研究員從女性的骨髓中抽取幹細胞,並利用特殊化學劑令其發展成未成熟的精子。美國史丹福大學亦於2015年利用皮膚細胞製成精子細胞。

去年2月,中國江蘇南京醫科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家團隊合作,利用老鼠胚胎幹細胞,令其分化成原始生殖細胞,再將之與老鼠的睾丸體細胞在體外環境混合培養,成功培育出具生殖功能的精子,並產生出可正常繁殖的後代。

另一些新繁殖法甚至毋須使用精子。美國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2013年5月公布成功以複製技術,在實驗室培植出人類幹細胞,初步為複製人類打破技術限制。美國生殖醫學及基因研究所的專家亦在2011年利用化學物質充當「人造精子」,令老鼠卵子發育成胚胎,可望單性繁殖。

不過這些新技術帶來是否安全可靠,後代會否出現遺傳問題或畸形,還有隨之帶來的道德及人權問題,仍待解決。目前國際科學界協定實驗性質的人類胚胎最多發育至14天便需銷毁,避免道德爭議。

(綜合報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