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黃大仙區牛池灣村:三級歷史建築萬佛堂

【明報專訊】黃大仙區牛池灣村將重建為2700伙公營房屋,三級歷史建築萬佛堂可原址保留及活化,惟香港歷史文化推廣平台「尋思我城」本月初發現,有建築工人將萬佛堂內家具搬出門外,疑被棄置。土拓署回應本報查詢稱,承建商當日將部分家具暫時搬離,以準備展開文物保育工作。有學者指出,萬佛堂內有逾千齋姑木主(即神主牌),關注其去向及供奉問題;有建築師則建議相關部門應向公眾交代有何物品會保留。

明報記者 蔡穎琳

萬佛堂建於1912至1915年,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道庵之一,由來自廣東省西樵的黎玉清女道長創立,屬先天道婦女齋堂,為齋姑提供容身、修道之所。





三級歷史建築 主持跑馬地大火罹難者法事

萬佛堂由3座相連的兩層高建築物組成,其中一座掛上東華醫院贈送的藍色木牌匾「誠格幽冥」,上款題「戊午年馬棚火災建醮荷蒙報效超渡亡魂」,可見萬佛堂曾應邀主持法事,包括1918年跑馬地馬棚大火,萬佛堂受東華醫院所託與其他道場建醮,超渡逾600名罹難者。


根據中大歷史系系主任張瑞威著作《活着的祖宗:九龍中部的舊村、祖堂和祖墳》,張曾於2001年考察萬佛堂,發現門懸「誠格幽冥」牌匾的建築物內放有逾千木主,當時師太稱呼木主為「祖先」,張估計木主屬曾在萬佛堂居住的齋姑。


團體「尋思我城」本月3日上午約11時發現,有建築工人將萬佛堂內木椅、木桌等家具搬出門外(圖)。土拓署其後回覆查詢稱,工人只是將物品暫時搬離,以準備展開文物保育工作。(「尋思我城」提供)

至2011年,萬佛堂獲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2023年9月古諮會通過的牛池灣村文物影響評估報告表明將保留萬佛堂。不過,「尋思我城」團隊今年7月3日經過萬佛堂時發現,有建築工人將萬佛堂內家具搬出門外,疑被棄置,之後折返萬佛堂則聽到有人商議轉售家具。


土拓署:非棄置 家具木主同屬政府資產

土拓署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正按計劃分階段展開土地清理及工地平整工程,由承建商安排工人7月3日將萬佛堂內部分家具暫時搬離,強調承建商按指示工作,並無棄置或轉售堂內家具等物品。


土拓署續說,萬佛堂內家具、地藏菩薩及過千齋姑木主等物品,隨着政府完成收地,現時屬政府資產,土拓署在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期間會先保留物品;稱房協會在興建公營房屋項目前為萬佛堂制訂活化方案,並就有關物品詳細安排諮詢古蹟辦。


房協表示,會將萬佛堂原址保留並活化,具體安排將於詳細設計階段敲定。古蹟辦稱,已要求房協根據文物影響評估報告的建議,需在活化工程展開前向古蹟辦提交活化方案。


學者:木主非舊椅 關注供奉問題

張瑞威指出,這些木主的婦女生前到萬佛堂目的之一,是希望死後有人繼續供奉,因此他關注逾千木主供奉問題,反問若留下木主,應由何人供奉;若不保留應如何處置,「你不可以當它是一張舊椅或舊桌保留……神主牌供奉與否的分別就是不供奉的話會變成孤魂野鬼,這是大家要關注的地方」。


「尋思我城」共同創辦人Clive認為,萬佛堂內裏相關物品同樣有價值,冀政府盡量保留,確保日後向公眾呈現萬佛堂原貌。他亦擔心萬佛堂會被改變建築內部用途與外貌以增經濟價值,或令萬佛堂「失真」。


團體憂活化失真 倡留物保原貌

本身是建築師的「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認為,政府和房協應向公眾交代萬佛堂有何物品保留及活化方案,並讓當區居民、歷史專家、建築師等持份者參與討論。他說,萬佛堂或在活化後用作商業用途以支持維修保養費,但若有餐廳進駐,需改動建築以符合防火通風要求,他希望活化時盡量沿用原有間隔,並思考如何配合萬佛堂本身的宗教氛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