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全由AI翻譯的新聞網會否成功


【明報文章】2025年7月3日

幾乎年年裁員的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一個僅由4人營運的波蘭語網站,首次系統性地採用AI(人工智能),將英文文章翻譯成個別語言,提供新聞服務。這項嘗試會否受讀者青睞?


BBC強調,由AI翻譯的文章皆由編採人員把關,不會由AI生成然後直接發布。這跟所有主流媒體的做法一樣,一來為了讓讀者放心,因為人人皆知AI容易出錯,用AI寫稿被視為偷工減料、損害形象,因此要強調真人把關,維護信譽;二來是為了令員工放心,突顯AI只是輔助性質,不會取代僱員。


BBC等相對保守的公營媒體都要高調地用AI,因為即使它們不用,也阻擋不了科網巨企用AI取代新聞。《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新聞網站飽受Google新AI工具衝擊〉的報道,指出很多新聞網站從Google獲取的流量大跌,包括早前宣布裁員的Huffington Post和Business Insider。有趣的是,部分媒體仍然力保不失,包括《華爾街日報》本身。


現為媒體顧問的ProPublica前主席Richard Tofel分析指,以搜尋引擎優化(SEO)稿件為主的網媒,所受衝擊最大,因為它們的稿件最容易遭AI取代,「典型故事是『超級碗什麼時候開始』,再附上一條可悲的連結。Google早就包攬了這樣的流量,而用戶也得益」。很多媒體一直投放資源,撰寫大量能夠即時回答用戶熱門問題的短文,例如某盛事何時開始、富豪馬斯克出生地、某明星的伴侶是誰等。


這類「維基百科」般的文章,AI隨時寫得比初級記者更好。搜尋者直接在Google上看AI總結便成,根本用不着點進去看原文。The Atlantic行政總裁Nicholas Thompson預測,該公司來自Google的流量最終將降至零,現在不得不改革,「Google正從搜尋引擎轉型為答案引擎」。他們正改善自家應用程式、增加紙本雜誌發行量、多辦實體活動,以跟讀者建立良好關係。


同一單新聞,若AI寫的跟真人寫的差不多,要吸引讀者真金白銀買真人稿,其實就是賣品牌價值和感情,因此新聞品牌要跟讀者建立良好關係。另外,媒體如果能夠做到「人無我有」,多發有意義的獨家內容,讀者在Google和ChatGPT上找不到,才能欣賞報道價值。


媒體面臨劇烈的汰弱留強,只靠SEO稿、東拼西湊的網媒將無可避免地遭AI取代。信譽良好、原創內容廣泛的大媒體,將積極應用AI補足產量,跟Google和ChatGPT上的AI摘要分庭抗禮。願意付費看內容的人,有望看到更優質新聞;沉迷免費資訊的大眾,將陷入似真非真的假新聞漩渦,造成資訊上的「貧富懸殊」。


作者:陳帆川,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