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星期日

感恩

【明報專訊】巴黎奧運會閉幕,香港運動員的成績破了歷屆紀錄,不但奪金摘銅,即使是三甲不入的運動員,表現也絲毫不令我們失望。作為電視觀眾,在熒幕上看到香港運動員的出色表現,除了讚歎他們的刻苦訓練和拼搏精神外,最令我欣賞是他們在接受訪問時的得體對答,充分表現出香港運動員的風度和教養,令我感到自豪。

在鏡頭面前,香港運動員表現出勝者不驕,敗者不餒的體育精神,而且不約而同地流露出感恩之情,不但感謝家人和教練,更對社會的培育和港人的支持表示謝忱;最令人感動,是感謝前輩篳路藍縷,為他們開山劈石,造就他們今天的成就。不知道他們在出發奧運前有沒有接受media training(媒體培訓),若有,提點他們的人應記一功,不過看各個運動員言詞懇切,說話發自內心,又不似是快餐式培訓可竟之功。

精英運動員懂得說感恩,的確可喜可賀。和老一輩朋友傾談,許多都認為,時下部分青年和他們年代的青年相比,缺乏了感恩之心,認為一切都是他們應得,不需感激任何人的施予或幫助。父母為養育他們胼手胝足,省吃儉用,那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需感激劬勞之恩;上學時老師只讚不罵,並且保證他們科科及格,是老師的職責,教得不如他意是失職,尊師重道是老掉牙的概念,不合時宜;職場順利,到時到候升職加薪,那是 job security(工作保障),是公司欠他的,毋須工作勤奮或表現出色來爭取,若有阻滯是上司不公;有些更總覺得社會虧欠了他們什麽,不論衣食住行或其他生活細節,稍不如意便歸咎社會,卻對自己正在接受社會各界的幫助好像不知不覺,更談不上心存感激之情。這種「奉旨」文化,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是不是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但凡事講求entitlement(權益),肯定非他們之福。

不懂得感恩的人,特別喜歡怨天尤人,對改進自己缺乏動力。不少人批評時下青年欠缺resilience(復原力),稍有挫敗便一蹶不振,不曉感恩也是原因之一。

病患家屬表謝意 勝一切獎賞

感恩不但是裝備個人的重要武器,對別人也有很大程度的正面影響。例如我們當醫生,救死扶傷是職責所在,也不要求病人給我們什麼回報,但要是病人向我們表達感恩之情,那比起什麼其他獎賞都來得有意思。多年前我在加拿大一所大學醫院新生兒部門工作,深切治療部一名危重早產兒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不諳英語,在加國也沒有親人,很自然地我成了他們兒子的主治醫生。嬰兒在深切治療部住了不少日子,病情時起時伏,父母探望時眼見醫護人員日以繼夜不憚勞苦地照顧他們的兒子,常向我表達感激之情。一天他們送給我一塊鹿肉,原來父親在一間宰屠場工作,有時會為獵人屠宰獵物,除了掙取工資外,也可以獲得小部分肉類作為報酬;今次他屠宰了一頭鹿,便把一塊上好的精肉送給我。我對鹿肉興趣不大,還有點抗拒,但這塊鹿肉卻令我吃得津津有味,心情振奮。病嬰父母的感恩之心,令我覺得所有辛勞困頓,剎那間煙消雲散。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