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記者 陳在心
醫護社工組團隊 為家屬病人搭橋
「概念上,別用『病牀』箍住了『病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行政總監冼藝泉解釋,由病人接觸紓緩治療科醫生起,服務已開始。位於沙田亞公角的白普理寧養中心設26張病牀,提供住院、家居寧養及日間紓緩治療等服務。紓緩治療團隊由醫生、護士、醫務社工、牧師等組成,會充當病人與家屬的橋樑,務求達到「生死兩相安」。
助見證孫子成家 老翁圓願
83歲的周伯確診晚期膽管癌,在大埔醫院接受治療,後來獲轉介至紓緩治療科時,最大心願是能呷一口「孫新抱茶」,惟顧慮到行動不便的妻子,不願按孫兒意思轉至白普理寧養中心。白普理後來協助聯繫區內日間中心,成功舉辦婚嫁儀式,為他圓了心願。
新界東醫院聯網紓緩治療聯網統籌莫家慧憶述,一名患末期腸癌的50歲女士接受化療後變得虛弱,後來腫瘤科醫生建議她停止化療,令她一度情緒低落,需轉介心理輔導。有一天,該病人與醫護傾訴,透露最大心願是與丈夫拍攝家庭照,團隊便幫助協調家屬、醫院及拍攝團隊,又為病人化妝,為她與丈夫拍照及錄製影片,讓她能向摯愛的人「道別、 道謝、道歉、道愛」。
去年該聯網另有約800人接受家居護理服務,包括80多歲患晚期腸癌的李婆婆,獲轉介至紓緩治療科家訪服務。護士發現李家掛滿她的畫作,靈機一觸邀請她在白普理辦畫展,畫展當日親友聚首一堂,度過充滿回憶的一天。
女兒移民傷感 醫護家訪解心結
新界東醫院聯網紓緩治療家居寧養部經理祝頌儀說,病人很多時把「人生放大鏡」放在人生終點,變得很低落,「好像什麼也做不了」,「但當他把放大鏡放在自己擅長的事上,幫他們重拾自信、自我形象,便更有能力面對病情」。
69歲的龐太憶述,患晚期腸癌的丈夫曾接受兩年家居護理服務,當時丈夫因女兒移民而情緒低落,「覺瞓唔着,飯又食唔落」。幸得醫護家訪,「初初(丈夫)很抗拒,但傾下傾下就放心得多」,成功解開心結,後來在醫護、院牧、物理治療師及社工協助下,去年5月在白普理安然離世,終年83歲。她說最深感受是能讓丈夫「舒服、有尊嚴地離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