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星期三

10年後,我們將會看到怎樣的新聞?

【明報文章】10年前,若有人問我「10年後你怎樣看新聞」,我或許會想到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新聞透過投影呈現,或是直接通過電腦機接口傳送。然而,現實的變化往往超出想像。10年前,網絡新聞和社交媒體已經改變了我們取得資訊的方式;facebook和WhatsApp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時,我們已經開始見證個人通訊軟件在傳播社會資訊方面的重要。

AI興起 新聞工作者角色更重要

10年後的今天,雖然平台可能發生了變化,但網絡新聞和社交媒體並未減弱。最顯著的變化,則是人工智能的興起。現在,從文案撰寫到視覺設計,「人機合一」已經成為常態。AI chatbot(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的專業化,使蒐集和整理最新相關社會資訊變得輕而易舉。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新聞工作者和新聞製作,是否將被人工智能所主導?

我相信,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未來,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反而會變得更加重要。新聞從業員會由「資訊把關人」(gate-keepers)轉變為「事實查核者」(fact-checkers)。新聞工作的重點,未必再是選擇讀者應該看什麼,而是確保讀者所取得的資訊是真實和準確。

「人機合一」 關鍵在怎與機器溝通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創作風格多樣的文案,但其內容的真實性和引用資料的準確性,目前仍大有可商榷之處。此外,如果有人想混淆社會視聽,那麼人工智能也可能成為他們的工具。故此,在人工智能把社會資訊變得更個人化、更多姿多彩之時,事實查核的工作,仍會充分體現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價值。

在未來的資訊世界中,「人機合一」的關鍵,在於人類如何與機器有效溝通。過去,如果不懂得編程,就很難實現「人機合一」。然而如今,人工智能的進步,使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即是大家日常所說的「人話」,而不是專門適應電腦運算的程式語言)與電腦溝通。AI chatbot便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並執行指令。

隨着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技術日益成熟,未來將有更多能夠適應不同語言、各種「人話」,以及專業知識範疇的智能機械人。這將成為人們接收和分析社會資訊的重要工具。故此,未來出現專門撰寫各類新聞及社會資訊的智能機械人,也許並不出奇。新聞工作者除了要有寫作的「基本功」之外,如何以合適的「人話」——學術上稱為「提示語言」(syntax)——跟智能機械人好好溝通,亦尤為重要。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大數據(big data)的支持——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石油」。未來的社會資訊和新聞製作,不僅需要掌握「人機合一」的技術,還需要對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有敏感度。例如,透過分析社交媒體上的趨勢,新聞工作者可以迅速識別出熱門話題和公眾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大數據資料庫也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快速蒐集相關信息,並從中篩選出最重要的細節。

無論社會如何變化,人們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心,是永遠不會消失。人們仍然會閱讀新聞和各種社會資訊。人工智能可能不會直接增加或減少大家對新聞的需求,惟它肯定會改變新聞的製作方式和消費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和讀者都需要學習如何與這些新技術共處,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但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