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科技報道17年的Timothy Lee,在專門發布深度文章的季刊Asterisk撰文,指出在OpenAI總裁Sam Altman被逐的風波裏,路透社報道幾名內部員工曾警告董事會,一個重大的人工智能發現將威脅人類文明。報道指,人工智能精於寫作和語言,但名為「Q*」的系統可以處理小學算術題,意味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或超越人類。
Timothy直言該報道令人「搲頭」,因為電腦的數學能力早在幾十年前已超越人類,Q*據報精於處理比起加減乘除更難的文字題目,但「做題叻」是否就代表聰明過人類,無從稽考。該報道僅令讀者認為Q*強大到會危害人類,惟沒有解釋它是什麼,也沒有求證它到底有多強大。
Timothy表示,另一個常被傳媒放大的負面報道,是無人駕駛的危險性。從數字上看,無人駕駛比起人類駕駛的交通意外率更低,不過傳媒總愛放大無人駕駛的個別意外,令人覺得無人駕駛容易出事。
除了誇大新科技的危害,傳媒也熱中於將科技新聞包裝成企業醜聞,例如眾所周知的iPhone更新會令舊電話變慢,蘋果其實解釋過,那樣做的目的是要避免舊電池令電話無故熄機,惟幾乎沒有媒體主動求證過這個官方說法,僅將消息簡單地視為蘋果的重大醜聞。
反過來說,傳媒也喜歡誇大新科技的威力,例如他在10年前報道過的物聯網,當時很多報道認為這項科技會改變人類,「現在很多人都擁有可以在網上開關的燈泡、門鐘和智能喇叭,但我不肯定它們是否顯著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這是這一報道類型的典型特徵——媒體大事宣揚許多改變世界的技術,最終不會改變世界」。
媒體的惡性循環
Timothy分析指,主流傳媒要照顧大眾口味,因此要寫得誇張才有點擊率。即使媒體想認認真真寫好科技新聞,一般記者也力有不逮,因為涉及專門知識,跟醫學和科學新聞一樣,一般媒體請不起專家級別的記者去寫稿;而即使真的寫了,一般讀者也不懂分辨科技報道寫得專不專業,因此媒體還不如請普通記者將稿件寫得聳人聽聞。
這種惡性循環,其實在科技版以外的所有版面都出現。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