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星期日

近代步行起源十三行

【明報專訊】香港報業與廣州報業關係千絲萬縷。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近代報刊主要集中在廣州十三行商館區;鴉片戰爭結束後,傳教士和外國商人的辦報活動由廣州擴展至香港、上海。

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就跟廣州有關。1857年10月,香港發行的英文報《孖剌西報》(Daily Press)附刊一份有關行情、船期、廣告及小量新聞的《香港船頭貨價紙》,被視為本港首份中文報紙。據報界老前輩湯仲光(筆名:李家園)所著《香港報業雜談》,後來有一個去廣州傳道的英國牧師,學會中文之後編印一本《中英字典》並交由《孖剌西報》排印,更為此製作一副中文鉛字。字典印完後,有人建議利用這副鉛字出版中文報章,《孖剌西報》老闆欣然同意,於是1864年《香港船頭貨價紙》易名《香港中外新報》。1873年《香港中外新報》改版為日報,之後脫離《孖剌西報》成為中國人辦的報紙,出至1919年停刊。

抗戰時代港多小報 走私入穗牟利

及至上世紀30年代抗日前後,香港不乏專門爆政治小道消息的小報,例如《探海燈》、《胡椒報》。據說,《胡椒報》背後金主是汪精衛,報紙名字寓意報章雖小,但勝在夠辣,敢大爆政壇黑幕,不過此報只專門揭跟汪精衛一派不和者的黑材料。又由於這類小報內容涉及機關內幕,因此廣州嚴禁這類小報入境,但當時兩仙一份的小報在廣州可以賣兩毫,利之所至,不乏大膽者將這些香港小報走私入廣州牟取巨利。

說到報業歷史,現時廣州市越秀區羊城同創匯(《羊城晚報》舊址)2樓的嶺南報業博物館,便收藏了從鴉片戰爭前到21世紀初的報紙與相關珍藏,例如《南方日報》1949年10月23日創刊號、《羊城晚報》1957年10月1日創刊號等。嶺南報業博物館於天河區亦有分館,主要展出活版字模、印刷鉛版、膠印機等報紙印刷工具。

《羊城晚報》在文革初期一度被迫改名《紅衛報》,館內也展出一份1966年10月7日的《紅衛報》;不久《紅衛報》又被責令停刊,館內展出的《停刊公布》記錄了這一報業之史。此外,博物館中還留有一封《羊城晚報》1980年復刊後,已故《明報》創辦人金庸1981年10月16日致《羊城晚報》港澳海外版編輯室的親筆信,內容為同意《羊城晚報》連載其武俠名作《碧血劍》,並肯定《羊城晚報》「風格新穎、編排精彩」「為全國晚報中銷數第一」,可謂彌足珍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