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早前平等機會委員會發表研究報告,談及香港的性教育不足。課時少、缺少專業培訓,以至教育局早年將1997年制定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下架,學校愈來愈不重視性教育。但在情愛以至色情資訊氾濫、年輕人日益早熟早戀的現代社會,我們偏偏更需要性教育,甚至是更廣義的性別教育。
難以啟齒的性教育
筆者曾有一次難得經驗:有一節自修課,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學生突然開玩笑提起生理反應,結果在半節課裏,我與幾個有興趣的同學討論身體、兩性關係、性傾向、安全性行為、情到濃時如何拒絕性要求等;下課後同學慨嘆,明明是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學校不會講、沒有老師願意講?
在香港推行性教育,困難重重。華人社會本身已較羞於談性,而且課時緊湊、考試導向,大家寧願將時間放於考試科目和操練。即便有性教育活動,亦因家長、老師和辦學團體的取態,包括宗教、校規等影響,多是傾向避免早戀、提倡禁慾,而較少全面探討和面對青少年的疑惑,或提出較進步的觀點。
常見的誤解是,與青少年談安全性行為,是否令青少年更躍躍欲試?根據聯合國2021年發布的《全面性教育之旅》報告,研究早已證明,安全性行為的討論不會增加性活動,提倡禁慾對延遲初次性行為無效。相較學界常被嘲笑的「冲凍水涼」、「吮珍寶珠」的保守性教育,現時我們更應全面檢示本地的性教育框架和方向。
用「性」教育,難免令人想起狹隘的性衝動和性行為的引導。然而我們真正需要推進的,應命名為「性別」教育。除了性行為外,更應該基於科學和人權原則,讓學生了解自己權利的同時,懂得尊重他人、學習兩性相處,拒絕約會暴力和辨別色情文化,以至性別多元、平權、防止性傾向歧視等。
性教育與性別教育
1997年,政府曾發布《學校性教育指引》,其後20年沒有更新,更於2018年下架,文件不再有效。現時較重要的,是德育及公民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相關指引。在2008年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中,列出相關議題和知識,如青春期生理轉變、面對性騷擾、性伴侶關係與家庭、獨身、離婚,甚至同性的性關係;但真正落實時,卻較少談及,也鮮見教育局認真督導相關課程的落實。
關於性和性別,隨手拈來都是一堆學校不會和不願意解答的問題:月經是不應公開談及的嗎?口裏說不,身體是否很誠實?拒絕性要求,是否等於不愛對方?女性是否要為性興奮而羞恥?同時用兩個安全套比一個安全嗎?在遲婚的年代,如何理解性需要和婚前性行為?嘲笑同學「hehe」是否恰當?男人「乸乸哋」、女人「男人婆」是否有問題?「A0」和獨身有問題嗎?喜歡同性、無性,是否不正常?結束不愉快的婚姻,是否人生不圓滿?「連登仔」和AV情節是真的嗎?
對的,上述問題很敏感,但也很確實地重要,更不應該避而不談。再者,關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性需要和表達,或如早前有性別焦慮男學生爭取留長頭髮事件等,社會和教育界都需要有更廣更深的思考、討論和推進。
猶記得中學時老師曾播放一段電影片段,用女主角徹夜的歡愉叫聲借代性行為。老師說:「如果現實真係會咁嗌法,我第二日唔使上堂啦?」現在回想,真的如醍醐灌頂。
作者是前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