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星期五

希望昨天會更好

希望昨天會更好

江丕盛 / 2022年11月23日

時代論壇

漫畫大師Charles Schulz生於1922年11月26日,今年是大師生辰百週年紀念。大師筆下的豆豆(Peanuts)漫畫(或譯花生漫畫)可說是二十世紀最深入民間、最廣為人愛的漫畫,自1950年10月2日開始面世,直到2000年1月3日的最後一則,半個世紀無間斷地日復一日和讀者見面,豆豆漫畫的孩童們和史努比(Snoopy)的可愛造型已經深得世界各地無數豆粉的喜愛。1

漫畫主角的造型固然可愛,但如果沒有了當中的精彩對話,我相信豆豆漫畫不會那麼成功,那麼吸引人。雖然豆豆漫畫人物都是孩童,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豆豆孩童的關係和言語,深刻反映出成人世界的人性陰暗面和人際複雜關係。不少評論家因此認為,這或許反映了Charles Schulz自己的悲觀個性,或者他難以忘懷的一段過往灰暗經歷,但我個人卻認為,這類評論未免流於表面,漠視 Charles Schulz的睿智,未能真正體會豆豆漫畫中蘊涵的深邃智慧。2

Charlie Brown和Linus Van Pelt是豆豆漫畫中兩個我最喜愛的人物。Linus可說是個小哲學家,他的言語總是帶著一些哲理;Charlie Brown恰恰相反,他在眾人眼中顯然是個失敗者,總是被嘲笑、受欺負的,常自言自語,說一些莫名其妙的傻話。

其中一則我甚為喜愛的豆豆漫畫出現於1979年3月24日:

小哲學家Linus又發表他的新思想了,他說:「老是擔心明天,我想,這是錯誤的,或許我們應該只關注今天。」
(Linus Van Pelt: “I guess it’s wrong always to be worrying about tomorrow. Maybe we should think only about today.”)

在他身邊的Charlie Brown隨即轉過頭來回應說:「不行,那就等同放棄了。」然後若有所思地說:「我仍然希望昨天會更好。」
(Charlie Brown: “No, that’s giving up. I’m still hoping that yesterday will get better.”)

乍看起來,Charlie Brown顯然又再說傻話了。昨天,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是鐵一般不可改變的事實,以光速飛逝,遠離我們。我們只能說,「希望明天會更好」;哪有人說,「希望昨天會更好」呢?Charlie Brown東施效顰,把Linus的話反轉過來說,結果自己倒成了個大笑話,還有比Charlie Brown更為可笑的蠢孩子嗎?

然而,基於我對Charles Schulz的認識,我無法相信他的目的只是純粹想拿 Charlie Brown取樂,否則,創作豆豆漫畫的和喜愛漫畫的不僅都膚淺幼稚,恐怕還有道德的問題。

事物的長遠價值非當下可知

可是,「昨天會更好」怎能有意義呢?我認為,Charles Schulz在挑戰讀者的創意和想像力,我建議,可以從下列三個角度嘗試理解Charlie Brown的「希望昨天會更好」:

首先,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深藏在我們的記憶中的過往,大都是失敗、錯誤、見不得光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洗禮,增多了人生的體驗和智慧,這時候再回望,或許我們可以更清楚看見:失敗,原來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失敗;錯誤,原來並非都是錯誤;所謂見不得光的,其實根本就無需遮遮掩掩。

其次,事物本身的長遠影響和真正價值,往往不是當下就可以完全知道的。隨著時間的過去,先前以為失敗、錯誤的,原來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正面影響和評價;先前以為見不得光的,原來卻獲得人們的讚賞。就如成功的運動員和科學家的昨天,總有無數次令人氣餒的失敗、錯誤和挫折。

歷史真相終將展現

當然,我們無需否認,不少失敗、錯誤、見不得光的,事實確實就是如此,即使再過一萬年、一億年,依然還是不折不扣的失敗、錯誤、見不得光,這恐怕才是最令人失望、苦痛和羞愧的事實,是我們不想回望、但無法逃逸的可怖黑洞。然而,在聖經信仰中,上帝自己親自在十字架上承擔了人類所有的失敗、錯誤、和見不得光的事實。有如藝術家在破損、陳舊和廢棄的物體上重新帶出藝術新生命,上帝同樣要在極其枯乾的骸骨中重新帶出復活新生命。(結卅七1-10)

果真如是,那不就是「昨天還有希望」、「昨天會更好」的祈願嗎?我們知道,基於各種或好或壞的因素,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和詮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常不斷地改變,Charlie Brown的話提醒我們:我們無需氣餒,因為無論人們如何自欺欺人,昨天歷史的真相最終還是會展現出來,我們亦無需放棄,因為即使是十字架上所有的傷痕和羞辱,在復活的耶穌基督裡,都要化為終末的能力和榮耀。

11月20日恰好是西方教會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日(Christ the King Sunday)。在聖經信仰中,基督君王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埃及法老或羅馬凱撒,而是深入歷史的幽暗和死蔭中的僕人君王(Servant-King)和受苦僕人 (Suffering Servant)。這樣看來,「希望昨天會更好(“... hoping that yesterday will get better”)」對基督徒來說,更是基督福音的宣告。

我深信,這些年來,儘管我們都曾歷經幽暗死蔭的昨天,我們仍然可以學像 Charlie Brown那樣絕不放棄,抱持希望地說:「我們仍然希望昨天會更好。」


註釋:
1. 最早引我注意 Peanuts漫畫的哲理或信仰是突破創辦人蘇恩佩於1973年翻譯的《豆豆福音》(文藝出版社,原著:Robert L. Shor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Peanuts, John Knox Press, 1965),「豆豆」是第二版易名才出現的,蘇恩佩姐曾對我表示,「豆豆」比直譯「花生」更好,因為「豆豆」不但是貼切的中文表達,而且把 Peanuts孩童的感覺也反映出來。可惜,恩佩逝世後,不知道恩佩取「豆豆」捨「花生」的文藝出版社於2000年第三度改版,易名為《花生福音》。
2. 例如,Mathew Lyons, “The Bleak Brilliance of Peanuts,“ The Spectator, 19 November 2022; https://www.spectator.co.uk/article/the-bleak-brilliance-of-peanuts/

(作者為Quest Institute主席。分題為編者所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