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6日星期四

孝道教育之本末


【明報文章】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早前推出「孝道」活動,引來社會不同回應。該校校長專門撰寫「福附家書」,稱活動目的是希望學生「走出自我、關注父母」;校方亦會不斷改進活動形式。惟此信未能釋疑,爭論依然。

中國文化中的孝道在本地社會居然引起軒然大波、爭議連連,某類反對聲音更認為「孝道乃天性,形式不重要」,予以教育是過於「矯情」,更將之稱為「奴性教育」。

以上諸般現象,很值得深入探討。

孝道問題的本質

有關孝道論題涉及兩個層面,一是我們的社會是否需推行孝道,二是如何執行。前者是價值原則,後者是具體形式。分清兩者之內容及主次,有助我們對該事件之合理判斷。

在第一個問題上,答案本應相當清楚。傳統孝道包括有禮、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內容,但在現代社會已然式微,迹近淪落。目前的孝道要求,已簡化到期望下一代待人有禮、心懷感恩和敬愛父母。但如此基本要求,現實中也極不理想。

在2019年《香港學生孝親行為的缺失及其改善策略》研究報告中,絕大多數受訪初中生「未能學懂感恩」、「不明白對父母的責任」及「欠缺自重自愛的意識」;同年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的「香港學童禮貌表現」調查中,逾九成子女會駁斥或責罵長輩,只有兩成半家長會在子女無禮時經常指正,而逾七成家長認為培育禮貌並非家庭教育的最大責任。

為什麼會出現如斯局面?這裏涉及家庭模式改變、學校教育疏忽,及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這些因素均放縱及鞏固了孩童的自我中心,導致禮貌和孝道缺位。弄清這些源頭,有助我們擺正心態、分清主次,更有利具體形式之執行。

根據社會學者研究,現今香港社會的家庭模式,已由過去的家庭為中心轉變至兒女為中心。以往孩子要根據父母和社會期望來調整自己的態度及行為,現在則是父母去配合子女的選擇及決定,以孩子作為唯一核心,孩子成了衡量一切的準則。

此外,我們的社會環境亦強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據學者研究,因為營養豐富、資訊氾濫、網絡影響和性早熟等因素,導致新一代出現「假成熟」的特徵,即生理、資訊和聰明程度上的早熟,但在心理層面和價值判斷上依然是「自我中心」及「唯我獨尊」。其中以網絡文化的影響最為強烈,成為孩子的權威和自我來源,從而對傳統與長輩失去應有尊重。

學校疏於禮貌教育

如此情况下,輿論很容易將責任推向家長。「養不教,父之過」,家長固有一定責任,惟在現代社會,一來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分身乏術,亦輕視禮貌/孝道教育,二來社會風氣不重孝道,家庭的能力相當有限。將責任全部推給家庭,一來太過抬舉父母能力,二來也忽略了現實之複雜。

其實,學校在價值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影響力也更大,但我們的學校是否予以重視?現實肯定不理想。例如好些私立學校並無要求學生主動向老師打招呼,對學生之禮儀亦相當隨意。如此既錯過了價值教育的黃金階段,也同時淡化了家庭教育的效用。

唯我獨尊的半吊子自由主義

本地深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影響,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很容易着眼於「成就自我」而忽略整體(包括家庭)。問題是成就自我是否一定要忽視家庭?在中國文化的孝道文化中,肯定不是如此。

中國文化的修身之道最終都是為了成就自我,而家庭則是自身拓展生命、安身立命之所,兩者本質上無衝突。父母照顧兒女,兒女孝敬父母,可令人脫離自我中心,展現超出自身維度的可能。中國文化中的家庭功能,已超越了生育本能和利益元素,更是為了守護和傳承良好的「人性基因」。

可以說中國文化中的「家」正是自由主義重大盲點,可以彌補過度自我的疏離和冷漠。而現代的孝道既非一味順從,也不是泯滅個性,而是強調發自內心的感恩和敬愛,並將此德性推而廣之,締結更美好的社會。

值得留意的是,西方自由主義不但關注個人自由和權利,亦重視義務和紀律,兩者缺一不可。倘過於關注前者,忽視後者,繼而動輒強調自由、熱中否定和埋首批判,如此很容易流於虛偽和自我否定;將之用於家庭倫理,更有過橋抽板之嫌。

現狀雖令人擔憂,但事在人為,端看我們有沒有去做及如何執行。在此,學校作為社教化的重要場所,影響力相當大。推行禮貌和孝道教育,必須從學校做起,家庭予以配合,當局也給予支持。如果籌劃妥當、計劃周全,必然會形成良好風氣,喚醒下一代的孝道之心。

既然如此,福建學校舉行孝道活動肯定是重要突破,走出了本地孝道教育第一步。大方向既然已定,那麼剩下的不過是活動形式,這方面可集思廣益、改善修正,惟卻不能因為形式上的爭議,而輕視或否定價值上的追求。我們不能本末倒置、捨本逐末。

孝道之行 刻不容緩

現今社會肯定是人類歷史上對孩子付出最多,但孝道最為缺乏的年代。孝道不但有助改善家庭關係、促進社會和諧,更可從根本改良下一代的素質,令他們重拾敬意和感恩。有了敬意,他們才會尊重傳統及知識,才能夠思維細密、處事成熟,而不自以為是、以偏概全;有了感恩,他們才會懂得珍惜和欣賞,而不是自我中心和麻木無感,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

說來唏噓,近年青少年心理素質薄弱,一遇挫折,很容易自我傷害甚至結束生命。這都是從自我出發,不知其他出路,也無視父母感受。若他們有了孝道意識,就能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才會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至釀成人間悲劇。

根據反對者的邏輯,難道這也是「奴性教育」?這也是「矯情」?目前的香港家庭到底何者為主,何者為奴?「孝道乃天性,形式不重要」這類空泛口號是火上加油,還是雪中送炭?所謂「家長以身作則更重要」的說法,到底與孝道教育的論題有何關係?而價值教育不從具體形式上一步步做起,發自內心,形之於外,還能夠從何入手呢?難道靠「念力」和「在心中」?答案本該相當清楚。

孝道教育相當重要,不但影響下一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直接影響社會整體的人才素質。在此關鍵時刻,我們需要的是共識和行動,切實執行禮貌及孝道教育,如此才可從根本上改善下一代的整體素質,重塑家庭關係,邁向和諧社會。

作者是專欄作家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施林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