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星期日

香港神仙傳

相信大家對「神仙」一詞並不陌生,如有求必應的黃大仙、正氣凜然的關聖帝君,或護佑眾生的天后娘娘等。神仙信仰既是道教的基本信仰之一,同時亦是華人風俗的一大範疇。本文欲分享兩個在香港得道成仙的人物故事,由此說明道教所言「神成於道」之義理。  行善積德 轉凡為仙  侯寶垣道長,俗名貴華,籍貫廣西貴縣城北鎮,生於小康之家,早年客居廣州,年輕時已愛好道家典籍,師承廣州至寶台葉至勤道長(葉文遠),道號「寶垣」,因其對道教文化貢獻極大,被教內人士尊稱為「侯爺」。一九五○年初,侯道長來港定居,參與由何啟忠、陸吟舫等道侶籌建的青松觀。自此棄商從道,以觀為家,獻身於觀務,多年來專心致志弘揚道教事業,積極倡導與培育坤道(女性道侶)為齋醮高功及經生,破除當時香港只可乾道(男性道侶)升壇誦經之傳統。此外,更在一九九一年成立香港道教學院,闡教弘道,培育人才,先後舉辦多個國際道教學術會議,並出版道學叢書。他更推動海內外的弘道事務,上世紀七十年代已開始在美國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澳洲雪梨、布理斯班及新加坡等地興建青松觀;九十年代斥巨資重建道教第七大洞天之廣東省博羅縣羅浮山的黃龍古觀,更捐資五百多萬人民幣專款修繕全國逾二百七十多座瀕危失修的道觀。凡此種種,足見侯道長對道教發展和推廣貢獻極大,影響深遠!一九九九年,侯道長羽化登仙,其門人弟子為其塑立神像,供奉於青松觀內,初供奉為「至寶真人」,後尊奉為「至寶真君」;海內外的信徒及道觀亦有設像崇拜的。  另一位由人轉化為仙的例子,便是香港著名粵劇、電影演員、武術家關德興師傅。關師傅祖籍廣東開平,因家境貧困,年僅十三歲便被「賣豬仔」到新加坡打工,並拜師小生新北,學習粵劇。關師傅回國後加入紅船班,取藝名「新靚就」,十九歲便成為「大老倌」,頗有名氣。抗戰期間,他積極遊走各地區義演籌款,購置了十二架戰機、一架偵察機、七輛救護車獻給國家。戰後,關師傅定居香港,並於英皇道開設「關德興藥局」,專賣跌打風濕藥,若遇貧困者求醫則善心施藥。一九八一年,關師傅獲金花聖母託夢,要求他協助宣揚金花廟,多引香火。自此關師傅及其弟子每年農曆四月十七日必到坪洲為金花聖母賀誕,風雨不改。一九九五年,關師傅再獲金花聖母顯靈,詢問是否願意隨祂普渡眾生,關師傅表示願意。翌年關師傅仙遊,坪洲金花廟理事及善信獲金花聖母顯靈,表示關師傅生前尊師重道,為人樂善好施,對長者關懷備至,廣積功德,可封為護法大將軍。故後來關漢泉(關師傅長子)請人塑造神像,聯同師兄弟由醒獅隊護送到坪洲,供奉在金花聖母左側。  從上述兩個例子可見由凡人修煉成仙至少有三層意義。第一,行善積德是轉凡為仙的依據。眾生只要常行善事、熱心公益、慈悲救濟、行忠孝之道,待功德圓滿之際自然能夠轉凡成仙,逍遙自在。  第二,轉凡成仙應是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因神仙以德為本,透過不斷行善積德,濟世利民之舉,體悟人生,完善自我,能夠將人性之善提升到最高點,便可以飛昇至與天地同體的仙道。  人理應追求道德價值  第三,神仙皆是有德之士,是社會上的楷模。以關羽生平事迹為例,「千里尋兄,不忘其本」是為仁、「華容道放曹操」是為義、「保護皇嫂,秉燭立於戶外」是為禮、「水淹七軍」是為智、「單刀赴會」是為信,總其一生「仁、義、禮、智、信」五德齊備,故被世人尊為關聖帝君。坊間有不少人拜神都抱有功利心態,諸如求財、求子、求平安、求工作等,令人誤解神仙信仰是盲目崇拜的陋習。事實上,這只是神仙信仰的表象,其內在涵意應是道德價值的追求,所謂「崇尚德行,敬仰賢能」,這也說明所有神仙都是賢德之人,而「德合於道」故可說為「神成於道」也。  最後僅此分享《善書百歲修行經》所云:「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羅偉輝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文化部類》編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