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星期四

鍾志源:男生爭取留長髮——自由與自主之間

明報文章】2022年7月29日

作者是迦密聖道中學校長、香港輔導及心理學會副會長、英國特許心理學家


早前,一名中五男學生為爭取能在上學時可留長頭髮,因而向平機會投訴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是違反《性別歧視條例》,引起大眾熱議。事件中,對於男學生頭髮長短的要求是校規之一,每所學校因有自己的校本規範,所以對學生的要求都不一樣。然而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是,學校是一個好的環境,使用校規來培養學生的自控力(self-control)。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對自控力的定義:自控力是指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能力,即是為了達到長期的目標及追求更大快樂,而努力壓制衝動和欲望,能夠抵抗眼前誘惑的能力。自控力亦指因着社會規範、個人標準和目標,而能改變認知、情感、衝動傾向和行為的能力。

有研究指出,自控力高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學歷、健康、社會及工作能力、情緒、行為、幸福感等,皆會有更好表現。可見在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中,自控力發揮着重要作用,並對他們成年後的身心健康有着長期影響。

校規背後意義 培養學生自控能力

在學校環境中,自我控制能力是通過權威而發展起來,例如教師透過校規對學生不當行為的監控、識別和管教。校規是培養學生的紀律,而學校紀律的核心功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控能力。校規給學生提供了關於規則、界限和他人期望的指導,在遵守校規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什麼事情是他們被允許和不被允許做的,從而發展自我控制能力,他們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行為,做應該做的事情,並抑制不應該做的事情,達到遵守學校的規範和標準。因此,校規背後意義是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對學生自控力的發展是很重要。

然而我們亦須留意,以校規直接提供指導和規則之外,關心和回應學生的需求亦很重要,特別是其自主性(autonomy),是更能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基礎,從而讓學生做出自己的選擇和發展其潛力。心理學者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一個人做出某個行為,不是因為外在因素迫使造成的,而是完全出於個人選擇與自由意志。當人愈是自發去做一件事情,他的內在動機亦愈高,而完成事情後的成就感,比被迫去做時為高。

人的行為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有不同的調控模式。當學生要達到完全自我決定的行為模式時,他的內在動機為最高,其間所經歷的過程需有相當的自我效能感(competence)、關聯性(relatedness)及自主性,這3個基本需求構成了自我控制的基本動機。

就男生須留短髮的校規,男生最初可能並不明白短髮要求背後的原因,但卻因為害怕懲罰,所以才留短髮;又或者男生可能覺得,不犯校規就有機會得到操行優點或得到老師讚賞而去做,這層次也是他的外在動機所驅使。在遵守這校規的過程中,男生可能會因老師及家長的期望,而想做一個學生的模範,便會自發遵守這校規;過程中將想留短髮這行為,內化為自發的行動,到最後可能會進步至因為發現留短頭髮有不同好處,而從心底喜歡留短頭髮。這行為表達了他完全出自內在的動機。

自主需建基於信任和成熟心智

在學校角度而言,我們都期盼學生能夠自主,但自主很需要建基於信任和成熟心智之上。在中學生心智發展仍未完全成熟時,學校可嘗試從不同層面,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關聯性及自主性。例如教師及家長平常可多讚賞學生做得好的地方,這能增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透過學校不同活動或建立團隊精神,可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提高關聯性。

而自主不是絕對的自由,在提到提升學生自主的建議之先,我們必須弄清自主性與自由選擇的分別。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學校如何演繹學生的自主性。其實,給予學生自主並不等於放任學生做其想做的事;自主是需要在互相溝通、理解和尊重下實踐的。

就此事件,學校需要清晰傳遞校規背後的意義,讓同學明白相關校規或決策背後的理念,使學生有充足思考空間,把當中的共同目標內化。

當學生感到學校和老師的關心丶支持及尊重,而學校和老師在需要時給予他們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時,他們便會更加開放並願意遵守校規和服從紀律。自由選擇與自主性只有一線之差,若學生不能正確掌握,可導致自由的濫用,其後果對學生個人成長及學校處理學生行為問題,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