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2017-09-14
新學期伊始,沒有想到幾間大學都先後因為「民主牆」而引發連串風波,讓校園不再平靜。
連串事件讓人痛心
先是中大校園內有人懸掛港獨橫額、在「民主牆」上張貼港獨標語,惹來國內生不滿及張貼單張反駁,再引發有本地生以粗言穢語來辱罵對方為「支那人」。接着,又發生在教大「民主牆」上,有人張貼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幸災樂禍的言論,之後再發生在同一面牆上,有人張貼對劉曉波及劉霞之不幸落井下石的言論。後來,類似事件差點又蔓延到城大「民主牆」上。
對於這連串事件,令到我和很多同事都感到十分痛心。
事後,有關本地生辯稱是因國內生漠視規則,把自己的意見張貼在別人的意見之上,才引發其行為。我想說,縱使(我說是「縱使」,因當時我不在場,不完全掌握情况)如此,但以粗言穢語來辱罵對方為「支那人」,也絕對是錯。
首先,相對「違規」行為,這完全是不成比例的敵意和仇恨,難以被「justified」;更何况,有關說話不單是針對個別當事人,更是無限擴大至侮辱整個族群,更加是絕對不要得。大學是一個培育學生講文明的地方,而以上行為絕對不文明。
「支那」一詞,當日由梁頌恆和游蕙禎兩人在立法會宣誓時說出,我曾經在本欄批評過。今日不幸由自己學生說出,我不會因此避諱,一樣會指出是錯。
民主牆上無民主
我有到中大的「民主牆」看過。只見牆上,一邊貼滿印上「拒絕沉淪,唯有獨立」8個字的海報;而另一邊,則貼滿印上「CUSU IS NOT CU」(意即中大學生會並不代表中大)4個字的紙張。除此之外,牆上幾乎找不到寫上完整論據的文章。學生似乎相信,只要把自己的標語「霸」滿整個「民主牆」,讓對方的言論無立錐之地,自己就是「拗贏」,如此就能服眾。
但這種「民主牆」上的所謂「民主」,就是我們心目中追求的民主嗎﹖
這令人感慨,在這樣的情况下,如何還可進行對話和溝通?「民主牆」只淪為一種各自鬥喊口號、鬥擺姿態,甚至是情緒宣泄的場所而已。
而最不幸的是,這也正正是我們今天社會的縮影——在撕裂的情况下,兩邊也只懂歇斯底里地宣示自己立場,自說自話,而不會有人願意冷靜下來,聽聽對方。
我們正因仇恨而逐漸喪失「mind and heart」
今天,有人會覺得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不公,近日甚至連司法也難倖免。但這是否就「justify」人們作出再無道德底線的反擊呢?
上星期(9月7日)我在本欄才提過,曼德拉告訴過我們,在重重困厄和打壓中,他試過幾乎一無所有、試過仇恨;但最後他卻覺悟,不能讓自己唯一剩下來的一樣東西,也都失掉——那就是他的「mind and heart」。
但今天讓人痛心的是,我們的社會正因為仇恨,而逐漸喪失了「mind and heart」。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把彼此扯入無間地獄
於是,你覺得體制不公、官員可恨,足以「justify」你把官員的喪子之痛拿來幸災樂禍、作為反擊。對方看到後,「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於是又拿反對派人士之不幸來落井下石。你看到後,下次又拿出更過分的手段來反擊。對方看到後,又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這樣,彼此便不斷挑戰道德上的底線,墮入一個不斷把雙方扯入深淵的無間地獄。
近年看到的是,同情抗爭者的人,往往拿出「不要問那些人為何做出這樣的事,而要問是怎樣一個社會逼到他們如此做」、「不要怪責抗爭者使用暴力,因為體制的壓迫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暴力」、「無權無勢者應可以有自己的武器」等「萬能key」、「百搭key」,拿來「justify」種種不斷觸及道德底線的爭議行為,迴避去談每個行為道德上的對錯——只從政治角度出發、只要是抗爭者那一方,那就一切也可以被諒解。
但我希望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會否變成「只問政治,不問對錯」,模糊了道德上的界線,變相鼓勵這些過激行為的出現呢?
批評歸批評,抗爭歸抗爭,這些行為在道德上都應該是有底線的。如果沒有底線,只會讓社會無盡地沉淪。
甘地留給後世的最寶貴一課
印度「聖雄」甘地說過:「以眼還眼,只會讓天下盲目。」(An eye for an eye only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這真的道盡了冤冤相報,如何讓世人無盡地沉淪。
剛向學生播放和分享了1980年代奧斯卡得獎電影《甘地傳》。多年後重溫這套影片,看回箇中很多情節,再結合如今現實中的種種,別有一番體會,心中不無感慨。
甘地除了主張非暴力抗爭之外,更常常通過自我犧牲,去感召群眾,呼籲他們放下仇恨。甚至有幾次,絕食至瀕臨死亡邊緣,但他卻始終如一、無怨無悔。
電影的結尾,有如此動人的一幕:
為了平息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彼此因宗教矛盾的相互殺戮,甘地絕食至卧在牀上奄奄一息。原本殺紅了眼的群眾,都深受感動,紛紛走到他跟前,放下武器。
但其中一名雙目血紅的印度教徒,卻走到甘地跟前,拿來一塊麵包叫甘地吃,並絕望地號哭,要落地獄就留給他自己落地獄。
甘地問為何?
這個漢子說因為他殺了一個穆斯林小孩,把小童的頭撼到牆上去,撞得粉碎。
甘地再問他為何要如此做?
漢子說因為他自己的兒子被穆斯林殺了,說時痛苦地以手比劃,來顯示出自己兒子只是那麼的幼小。
甘地慈祥地安慰他,說自己知道一個不用落地獄的方法,那就是:
去找一個小孩—— 一個父母在動亂中被殺害的小男孩——並確定他是一個穆斯林,然後把他當作是自己兒子般,好好撫養成人,並且——把他養育成為一個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穆斯林。
電影看到這裏,我良久不能自已。
不要因憤恨而喪失慈悲
我們常會批評富人「窮得只剩下錢」,但請也要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讓自己貧乏得只剩下仇恨。
不要因為對一個政權的憤恨,而蓋過了對蒼生的慈悲。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連串事件讓人痛心
先是中大校園內有人懸掛港獨橫額、在「民主牆」上張貼港獨標語,惹來國內生不滿及張貼單張反駁,再引發有本地生以粗言穢語來辱罵對方為「支那人」。接着,又發生在教大「民主牆」上,有人張貼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幸災樂禍的言論,之後再發生在同一面牆上,有人張貼對劉曉波及劉霞之不幸落井下石的言論。後來,類似事件差點又蔓延到城大「民主牆」上。
對於這連串事件,令到我和很多同事都感到十分痛心。
事後,有關本地生辯稱是因國內生漠視規則,把自己的意見張貼在別人的意見之上,才引發其行為。我想說,縱使(我說是「縱使」,因當時我不在場,不完全掌握情况)如此,但以粗言穢語來辱罵對方為「支那人」,也絕對是錯。
首先,相對「違規」行為,這完全是不成比例的敵意和仇恨,難以被「justified」;更何况,有關說話不單是針對個別當事人,更是無限擴大至侮辱整個族群,更加是絕對不要得。大學是一個培育學生講文明的地方,而以上行為絕對不文明。
「支那」一詞,當日由梁頌恆和游蕙禎兩人在立法會宣誓時說出,我曾經在本欄批評過。今日不幸由自己學生說出,我不會因此避諱,一樣會指出是錯。
民主牆上無民主
我有到中大的「民主牆」看過。只見牆上,一邊貼滿印上「拒絕沉淪,唯有獨立」8個字的海報;而另一邊,則貼滿印上「CUSU IS NOT CU」(意即中大學生會並不代表中大)4個字的紙張。除此之外,牆上幾乎找不到寫上完整論據的文章。學生似乎相信,只要把自己的標語「霸」滿整個「民主牆」,讓對方的言論無立錐之地,自己就是「拗贏」,如此就能服眾。
但這種「民主牆」上的所謂「民主」,就是我們心目中追求的民主嗎﹖
這令人感慨,在這樣的情况下,如何還可進行對話和溝通?「民主牆」只淪為一種各自鬥喊口號、鬥擺姿態,甚至是情緒宣泄的場所而已。
而最不幸的是,這也正正是我們今天社會的縮影——在撕裂的情况下,兩邊也只懂歇斯底里地宣示自己立場,自說自話,而不會有人願意冷靜下來,聽聽對方。
我們正因仇恨而逐漸喪失「mind and heart」
今天,有人會覺得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不公,近日甚至連司法也難倖免。但這是否就「justify」人們作出再無道德底線的反擊呢?
上星期(9月7日)我在本欄才提過,曼德拉告訴過我們,在重重困厄和打壓中,他試過幾乎一無所有、試過仇恨;但最後他卻覺悟,不能讓自己唯一剩下來的一樣東西,也都失掉——那就是他的「mind and heart」。
但今天讓人痛心的是,我們的社會正因為仇恨,而逐漸喪失了「mind and heart」。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把彼此扯入無間地獄
於是,你覺得體制不公、官員可恨,足以「justify」你把官員的喪子之痛拿來幸災樂禍、作為反擊。對方看到後,「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於是又拿反對派人士之不幸來落井下石。你看到後,下次又拿出更過分的手段來反擊。對方看到後,又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這樣,彼此便不斷挑戰道德上的底線,墮入一個不斷把雙方扯入深淵的無間地獄。
近年看到的是,同情抗爭者的人,往往拿出「不要問那些人為何做出這樣的事,而要問是怎樣一個社會逼到他們如此做」、「不要怪責抗爭者使用暴力,因為體制的壓迫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暴力」、「無權無勢者應可以有自己的武器」等「萬能key」、「百搭key」,拿來「justify」種種不斷觸及道德底線的爭議行為,迴避去談每個行為道德上的對錯——只從政治角度出發、只要是抗爭者那一方,那就一切也可以被諒解。
但我希望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會否變成「只問政治,不問對錯」,模糊了道德上的界線,變相鼓勵這些過激行為的出現呢?
批評歸批評,抗爭歸抗爭,這些行為在道德上都應該是有底線的。如果沒有底線,只會讓社會無盡地沉淪。
甘地留給後世的最寶貴一課
印度「聖雄」甘地說過:「以眼還眼,只會讓天下盲目。」(An eye for an eye only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這真的道盡了冤冤相報,如何讓世人無盡地沉淪。
剛向學生播放和分享了1980年代奧斯卡得獎電影《甘地傳》。多年後重溫這套影片,看回箇中很多情節,再結合如今現實中的種種,別有一番體會,心中不無感慨。
甘地除了主張非暴力抗爭之外,更常常通過自我犧牲,去感召群眾,呼籲他們放下仇恨。甚至有幾次,絕食至瀕臨死亡邊緣,但他卻始終如一、無怨無悔。
電影的結尾,有如此動人的一幕:
為了平息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彼此因宗教矛盾的相互殺戮,甘地絕食至卧在牀上奄奄一息。原本殺紅了眼的群眾,都深受感動,紛紛走到他跟前,放下武器。
但其中一名雙目血紅的印度教徒,卻走到甘地跟前,拿來一塊麵包叫甘地吃,並絕望地號哭,要落地獄就留給他自己落地獄。
甘地問為何?
這個漢子說因為他殺了一個穆斯林小孩,把小童的頭撼到牆上去,撞得粉碎。
甘地再問他為何要如此做?
漢子說因為他自己的兒子被穆斯林殺了,說時痛苦地以手比劃,來顯示出自己兒子只是那麼的幼小。
甘地慈祥地安慰他,說自己知道一個不用落地獄的方法,那就是:
去找一個小孩—— 一個父母在動亂中被殺害的小男孩——並確定他是一個穆斯林,然後把他當作是自己兒子般,好好撫養成人,並且——把他養育成為一個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穆斯林。
電影看到這裏,我良久不能自已。
不要因憤恨而喪失慈悲
我們常會批評富人「窮得只剩下錢」,但請也要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讓自己貧乏得只剩下仇恨。
不要因為對一個政權的憤恨,而蓋過了對蒼生的慈悲。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