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2017-09-02
教育局早前公布《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要求於初中以51小時教授《基本法》。筆者認為要討論基本法教育應教什麼內容及如何教等問題前,我們要先思考教授基本法的目的。由於基本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個環節,故我們可以從法治教育的角度來探討基本法教育的目的。
法治教育 常被忽略
首先要指出,法治教育的重點並不是法律條文的學習,而是探討其所反映的原則、理念 、價值等。由於有關的原則、理念 、價值等都是有爭議的,故可以從多角度來探討。簡而言之,法治教育是指一種旨在培育尊重和保護法治文化的教育,希望透過教育令公民深入理解和認同法治,再透過自身的轉化,成為維繫法治的動力。
具體而言,就不僅是培養了解、尊重及遵守法治原則的公民,更重要的是當法治受到侵犯時,公民能勇於採取行動去捍衛法治。由於法治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因此法治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都是教育極重要的環節,但卻是常被學校忽略的環節。由於長期以來的忽略,港人對法治的認識一般來說都是一知半解。
但什麼是法治?根據一個在香港常用的理解,法治可分為4個階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根據一些本地法治文化的研究,香港的法治文化已達至第三階段,但當然仍有優化的空間。故此筆者認為按本地情况,法治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應以第三和第四階段為主要目的,意指培養一種對法治有着「限權」和「達義」的知識、 信念和期望的文化。而這目的,可被視為檢視相關教材的參考準則,以檢視教材有否以培育「限權」和「達義」的法治文化為目的,及以此原則來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
「以法限權」的主要目的是要求當權者「有法必依」,以防止法律退化為當權者的管治工具。但由於其限權的對象是公權力的擁有者和執行者,單依靠當權者內部的限權機制和官員本身的德行操守,難以達到標準,故必須在當權者以外建立一系列由法律所規定的外在限權機制,如司法機構等,以確保公民的權利不會被公權力不合理或不合乎比例地限制。從這個階段來理解基本法教育,老師可與同學探究如方景樂(註)所提出的問題,例如基本法如何確立有秩序的社會?如何確立法治?基本法如何限制政府權力?又如何保障公民權利?基本法如何落實民主選舉?在基本法裏三權之間相互制衡的關係是怎麼樣?這正是方所云的「從憲政角度分析基本法」。筆者認為培育「以法限權」的法治文化,對於捍衛「兩制」尤為重要,因為就這層次,內地不論在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都與香港存在頗大落差,港人要竭力捍衛得來不易的成果。
不應停留「以法限權」層次
但筆者認為,香港的法治文化不應停留在「以法限權」的層次,應更進一步培育「以法達義」的法治文化。從這角度來看,基本法教育的目的應包括協助香港發展為一個更合乎公義的社群。當然,「公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本文只能簡單討論。
具體而言,老師應與同學討論下述概念/價值,包括公民公義:如個人權利的保障;政治公義:如平等的公民參與;社會公義:如貧富懸殊;程序公義:如公平審訊等。當然,老師要協助同學從多角度來思考,但為了避免踏進道德價值相對主義的陷阱,筆者提議以國際人權公約為參考準則,來檢視現况與準則的差距。例如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來檢視公民、政治公義,以《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來檢視經濟、社會公義等。在教授基本法時,老師要與同學探討基本法所反映的原則、理念 、價值等,如何能協助港人按上述人權公約發展為一個更合乎公義的社群。當然,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要留意人權的普世性(universality)與分歧性(particularity)的張力,以免忽略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的特殊處境。
人權取向的基本法教育
按上述的討論,法治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就與人權教育連起了,我們可稱之為「人權取向的基本法教育」。此外,由於法治教育和人權教育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元素,故我們也應從公民教育的角度來思考基本法教育。筆者認為這角度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協助老師分辨所推行的基本法教育,究竟是教育還是灌輸。但因篇幅所限,希望有機會再深入討論。
最後,筆者想指出,因為同學們都是香港社群的成員,他們有權利和責任反思、討論、建構他們心中理想的香港:由現在至2047年及超越2047年,究竟他們的願景是「一國一制」、「港獨」,還是優化版的「一國兩制」?當老師與同學討論上述議題時,老師就是在協助他們建構他們心中的願景,也是在實踐「學校的公民使命」。
註:方景樂〈如何教學生《基本法》?〉,2017年7月13日《明報》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從法治、人權來探討基本法教育」)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客席副教授
[梁恩榮]
法治教育 常被忽略
首先要指出,法治教育的重點並不是法律條文的學習,而是探討其所反映的原則、理念 、價值等。由於有關的原則、理念 、價值等都是有爭議的,故可以從多角度來探討。簡而言之,法治教育是指一種旨在培育尊重和保護法治文化的教育,希望透過教育令公民深入理解和認同法治,再透過自身的轉化,成為維繫法治的動力。
具體而言,就不僅是培養了解、尊重及遵守法治原則的公民,更重要的是當法治受到侵犯時,公民能勇於採取行動去捍衛法治。由於法治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因此法治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都是教育極重要的環節,但卻是常被學校忽略的環節。由於長期以來的忽略,港人對法治的認識一般來說都是一知半解。
但什麼是法治?根據一個在香港常用的理解,法治可分為4個階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根據一些本地法治文化的研究,香港的法治文化已達至第三階段,但當然仍有優化的空間。故此筆者認為按本地情况,法治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應以第三和第四階段為主要目的,意指培養一種對法治有着「限權」和「達義」的知識、 信念和期望的文化。而這目的,可被視為檢視相關教材的參考準則,以檢視教材有否以培育「限權」和「達義」的法治文化為目的,及以此原則來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
「以法限權」的主要目的是要求當權者「有法必依」,以防止法律退化為當權者的管治工具。但由於其限權的對象是公權力的擁有者和執行者,單依靠當權者內部的限權機制和官員本身的德行操守,難以達到標準,故必須在當權者以外建立一系列由法律所規定的外在限權機制,如司法機構等,以確保公民的權利不會被公權力不合理或不合乎比例地限制。從這個階段來理解基本法教育,老師可與同學探究如方景樂(註)所提出的問題,例如基本法如何確立有秩序的社會?如何確立法治?基本法如何限制政府權力?又如何保障公民權利?基本法如何落實民主選舉?在基本法裏三權之間相互制衡的關係是怎麼樣?這正是方所云的「從憲政角度分析基本法」。筆者認為培育「以法限權」的法治文化,對於捍衛「兩制」尤為重要,因為就這層次,內地不論在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都與香港存在頗大落差,港人要竭力捍衛得來不易的成果。
不應停留「以法限權」層次
但筆者認為,香港的法治文化不應停留在「以法限權」的層次,應更進一步培育「以法達義」的法治文化。從這角度來看,基本法教育的目的應包括協助香港發展為一個更合乎公義的社群。當然,「公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本文只能簡單討論。
具體而言,老師應與同學討論下述概念/價值,包括公民公義:如個人權利的保障;政治公義:如平等的公民參與;社會公義:如貧富懸殊;程序公義:如公平審訊等。當然,老師要協助同學從多角度來思考,但為了避免踏進道德價值相對主義的陷阱,筆者提議以國際人權公約為參考準則,來檢視現况與準則的差距。例如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來檢視公民、政治公義,以《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來檢視經濟、社會公義等。在教授基本法時,老師要與同學探討基本法所反映的原則、理念 、價值等,如何能協助港人按上述人權公約發展為一個更合乎公義的社群。當然,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要留意人權的普世性(universality)與分歧性(particularity)的張力,以免忽略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的特殊處境。
人權取向的基本法教育
按上述的討論,法治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就與人權教育連起了,我們可稱之為「人權取向的基本法教育」。此外,由於法治教育和人權教育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元素,故我們也應從公民教育的角度來思考基本法教育。筆者認為這角度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協助老師分辨所推行的基本法教育,究竟是教育還是灌輸。但因篇幅所限,希望有機會再深入討論。
最後,筆者想指出,因為同學們都是香港社群的成員,他們有權利和責任反思、討論、建構他們心中理想的香港:由現在至2047年及超越2047年,究竟他們的願景是「一國一制」、「港獨」,還是優化版的「一國兩制」?當老師與同學討論上述議題時,老師就是在協助他們建構他們心中的願景,也是在實踐「學校的公民使命」。
註:方景樂〈如何教學生《基本法》?〉,2017年7月13日《明報》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從法治、人權來探討基本法教育」)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客席副教授
[梁恩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