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10-25
由秘密電影會開始
這個世界上,仍有六千六百萬名女孩,被禁足校園。已滿18歲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這個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年輕得主、在塔利班的子彈下奇蹟地蘇醒過來的女孩,仍為爭取女性教育而堅毅不懈。最近,一部關於她的紀錄電影《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He named me Malala),正在世界各地續陸上映。
馬拉拉的傳奇故事,花了兩年拍成,在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導演Davis Guggenheim的鏡頭之下,呼籲世人,與她一同開展這場平權運動。今年八月,世界各地的記者,被邀請出席一個在倫敦舉行的秘密電影放映會及記者會,筆者亦有幸趕赴倫敦。在會上,馬拉拉面對記者的提問,她以鏗鏘堅定的聲音說,她已經歷過最壞的情况,沒有人能阻止她爭取女孩上學的權利。
到達倫敦FOX的放映室,記者們需先簽署一份保密協議書,確保在指定日期前,不透露相關消息,工作人員還將記者的手提電話收起,保安十分嚴密。於是,有人掏出紙和筆,打算待會摸黑抄下電影裏的重要字句。那時,電影院的燈光漸暗……
在族譜上寫下「馬拉拉」
電影以帶有神話色彩的動畫開首,描述這個女孩在初生之時,便因着她的名字——馬拉拉,而注定背負一個與別不同的使命。馬拉拉的父親Ziauddin Yousafzai,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國度,對於第一個孩子不是男孩,沒有失望,他還將她起名為Malala,那源自阿富汗的女中豪傑Malalai of Maiwand。名字,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期許。電影和2013年出版的《我是馬拉拉》也提到,三百年以來,Yousafzai的族譜只會寫上男性的名字,到這一代,Ziauddin Yousafzai卻執起筆,在族譜上寫下「馬拉拉」。
如導演Guggenheim在記者會所說:「這是一個父親和女兒的故事。而最美麗的地方是,這個個人故事,其實並不個人。」馬拉拉的父親是一位詩人、學校創辦人、校長和社會活動家。在女兒出生以前,他經歷了無數困難,用盡僅有積蓄,創辦了卡須爾學校。1997年出生的馬拉拉,自小受學校教育耳濡目染,所以她說:「學校曾是我的家。」馬拉拉還有兩個弟弟,但父親唯獨會跟她熬夜議論政事,並帶她出席媒體活動,讓她就教育權利作公開演講。父女的關係親密無間,電影形容:「就像一個靈魂在兩個身體裏。」鏡頭裏的馬拉拉,也像普通女孩一樣上學考試、和兩個弟弟拌嘴,其後她還在記者會上幽默地說:「如果還有第二部電影He named me Malala 2,我會盡力去反駁他(弟弟),這樣才平等!」
醒來第一句問:我爸爸呢?
2008年開始,塔利班在巴基斯坦斯瓦特縣的勢力日增,並逐漸干預女性出門和上學,又銷毁影片和書籍等。當地軍事衝突不斷,當時才11歲的馬拉拉,開始以匿名博客身分在BBC的網站上記錄生活。及後馬拉拉進一步參與平權運動,又為美國《紐約時報》拍攝紀錄片,更在2011年獲巴基斯坦首屆全國青少年和平獎,2012年成立馬拉拉教育基金會。但與此同時,他們開始收到不少恐嚇信,有些更從她家門縫塞進來。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15歲,一如往常坐上校車。突然有蒙面槍手跳進車內,把她認出後,朝她頭部連開三槍,其中一顆子彈,穿過她的頭部、頸部,射進了肩胛。塔利班組織事後聲稱,是次襲擊由他們發動。
當人們都以為馬拉拉會就此斃命時,她卻勇猛地戰勝了死神。而馬拉拉醒來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的爸爸呢?」她對父親的關心,猶勝自己。
倫敦的秘密放映會翌日,約十多名記者獲安排一輛旅遊巴士,前往記者會的秘密地點,車內眾人均屏息靜氣。在進場前,還需再簽署兩份保密協議。
2012年底馬拉拉中槍後幾經搶救,被送到英國治療,Yousafzai一家迫於無奈移居到英國的Birmingham至今。在記者會上,終於親眼見到,這個勇敢的女孩。馬拉拉披着艷麗的薄紗頭巾,眨着一雙清靈的啡色眼睛,安坐台上。
「幫助女孩得到教育」
曾有人反問,馬拉拉的父親,是否強推女兒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但馬拉拉在電影裏說道:「我爸爸只是給我起名Malala,但他沒有造就我成為Malala。」她雖受父親的教育所啟蒙,但接下來的路,還是得由她自己主動去走,「做一頭獅子,總比做一個奴隸來得好。」在她少女的外表下,其實隱藏着一頭獅子,那顆射向她的子彈,只是喚醒了她心中那頭勇猛的獅子。此後,她到各地探訪、演講、拜會名人領袖,在今年七月她的18歲生日,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營裏,像她父親那樣開設了學校。她在記者會上的話,道出了她的承擔:「我很希望我們能回去(巴基斯坦)。我也確定,當我完成學業之後,我會回去。這是我的夢想,幫助我的國家,看到我們國家的女孩都能得到教育。」她顯然更青出於藍。
毋畏毋懼
馬拉拉的左耳已失去聽力,微笑時左臉有點僵硬,但她說她不憤怒。逃過生死劫,難道她不害怕再受襲?「我想『恐懼』是人類很自然的部分,我也曾恐懼過,我害怕去上學,怕有人會朝我臉上開槍。但是什麼讓我繼續走下去?是勇氣。勇氣來自爸爸對我的啟發,他為女性權益、為女孩得到教育而發聲。在我們的社會和斯瓦特山谷(Swat valley),如果一直沉默,就沒有事情可以改變。」所以她沒有因此噤聲,「有些人甚至會很猶豫去說『塔利班』這個字,但我沒有猶豫,既然他們這樣做,為何我們不敢指出他們所做的事?」她的確可以說,她所付出的已經足夠,可以停了,「但我也可以說——不,你已經歷過你人生最差的時刻,你已經歷過你能想像的最壞的事情,你還會繼續嗎?我說:我會繼續。因為連對被殺的恐懼都已消失了。因為我強烈地相信,沒有人能阻止我,我選擇繼續下去。」電影還原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好些鏡頭還是會讓人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導演Guggenheim呼籲:「我們現在要將這部電影,變成一場運動。」
這個世界上,仍有六千六百萬名女孩,被禁足校園。已滿18歲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這個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年輕得主、在塔利班的子彈下奇蹟地蘇醒過來的女孩,仍為爭取女性教育而堅毅不懈。最近,一部關於她的紀錄電影《馬拉拉:改變世界的力量》(He named me Malala),正在世界各地續陸上映。
馬拉拉的傳奇故事,花了兩年拍成,在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導演Davis Guggenheim的鏡頭之下,呼籲世人,與她一同開展這場平權運動。今年八月,世界各地的記者,被邀請出席一個在倫敦舉行的秘密電影放映會及記者會,筆者亦有幸趕赴倫敦。在會上,馬拉拉面對記者的提問,她以鏗鏘堅定的聲音說,她已經歷過最壞的情况,沒有人能阻止她爭取女孩上學的權利。
到達倫敦FOX的放映室,記者們需先簽署一份保密協議書,確保在指定日期前,不透露相關消息,工作人員還將記者的手提電話收起,保安十分嚴密。於是,有人掏出紙和筆,打算待會摸黑抄下電影裏的重要字句。那時,電影院的燈光漸暗……
在族譜上寫下「馬拉拉」
電影以帶有神話色彩的動畫開首,描述這個女孩在初生之時,便因着她的名字——馬拉拉,而注定背負一個與別不同的使命。馬拉拉的父親Ziauddin Yousafzai,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國度,對於第一個孩子不是男孩,沒有失望,他還將她起名為Malala,那源自阿富汗的女中豪傑Malalai of Maiwand。名字,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期許。電影和2013年出版的《我是馬拉拉》也提到,三百年以來,Yousafzai的族譜只會寫上男性的名字,到這一代,Ziauddin Yousafzai卻執起筆,在族譜上寫下「馬拉拉」。
如導演Guggenheim在記者會所說:「這是一個父親和女兒的故事。而最美麗的地方是,這個個人故事,其實並不個人。」馬拉拉的父親是一位詩人、學校創辦人、校長和社會活動家。在女兒出生以前,他經歷了無數困難,用盡僅有積蓄,創辦了卡須爾學校。1997年出生的馬拉拉,自小受學校教育耳濡目染,所以她說:「學校曾是我的家。」馬拉拉還有兩個弟弟,但父親唯獨會跟她熬夜議論政事,並帶她出席媒體活動,讓她就教育權利作公開演講。父女的關係親密無間,電影形容:「就像一個靈魂在兩個身體裏。」鏡頭裏的馬拉拉,也像普通女孩一樣上學考試、和兩個弟弟拌嘴,其後她還在記者會上幽默地說:「如果還有第二部電影He named me Malala 2,我會盡力去反駁他(弟弟),這樣才平等!」
醒來第一句問:我爸爸呢?
2008年開始,塔利班在巴基斯坦斯瓦特縣的勢力日增,並逐漸干預女性出門和上學,又銷毁影片和書籍等。當地軍事衝突不斷,當時才11歲的馬拉拉,開始以匿名博客身分在BBC的網站上記錄生活。及後馬拉拉進一步參與平權運動,又為美國《紐約時報》拍攝紀錄片,更在2011年獲巴基斯坦首屆全國青少年和平獎,2012年成立馬拉拉教育基金會。但與此同時,他們開始收到不少恐嚇信,有些更從她家門縫塞進來。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15歲,一如往常坐上校車。突然有蒙面槍手跳進車內,把她認出後,朝她頭部連開三槍,其中一顆子彈,穿過她的頭部、頸部,射進了肩胛。塔利班組織事後聲稱,是次襲擊由他們發動。
當人們都以為馬拉拉會就此斃命時,她卻勇猛地戰勝了死神。而馬拉拉醒來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的爸爸呢?」她對父親的關心,猶勝自己。
倫敦的秘密放映會翌日,約十多名記者獲安排一輛旅遊巴士,前往記者會的秘密地點,車內眾人均屏息靜氣。在進場前,還需再簽署兩份保密協議。
2012年底馬拉拉中槍後幾經搶救,被送到英國治療,Yousafzai一家迫於無奈移居到英國的Birmingham至今。在記者會上,終於親眼見到,這個勇敢的女孩。馬拉拉披着艷麗的薄紗頭巾,眨着一雙清靈的啡色眼睛,安坐台上。
「幫助女孩得到教育」
曾有人反問,馬拉拉的父親,是否強推女兒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但馬拉拉在電影裏說道:「我爸爸只是給我起名Malala,但他沒有造就我成為Malala。」她雖受父親的教育所啟蒙,但接下來的路,還是得由她自己主動去走,「做一頭獅子,總比做一個奴隸來得好。」在她少女的外表下,其實隱藏着一頭獅子,那顆射向她的子彈,只是喚醒了她心中那頭勇猛的獅子。此後,她到各地探訪、演講、拜會名人領袖,在今年七月她的18歲生日,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營裏,像她父親那樣開設了學校。她在記者會上的話,道出了她的承擔:「我很希望我們能回去(巴基斯坦)。我也確定,當我完成學業之後,我會回去。這是我的夢想,幫助我的國家,看到我們國家的女孩都能得到教育。」她顯然更青出於藍。
毋畏毋懼
馬拉拉的左耳已失去聽力,微笑時左臉有點僵硬,但她說她不憤怒。逃過生死劫,難道她不害怕再受襲?「我想『恐懼』是人類很自然的部分,我也曾恐懼過,我害怕去上學,怕有人會朝我臉上開槍。但是什麼讓我繼續走下去?是勇氣。勇氣來自爸爸對我的啟發,他為女性權益、為女孩得到教育而發聲。在我們的社會和斯瓦特山谷(Swat valley),如果一直沉默,就沒有事情可以改變。」所以她沒有因此噤聲,「有些人甚至會很猶豫去說『塔利班』這個字,但我沒有猶豫,既然他們這樣做,為何我們不敢指出他們所做的事?」她的確可以說,她所付出的已經足夠,可以停了,「但我也可以說——不,你已經歷過你人生最差的時刻,你已經歷過你能想像的最壞的事情,你還會繼續嗎?我說:我會繼續。因為連對被殺的恐懼都已消失了。因為我強烈地相信,沒有人能阻止我,我選擇繼續下去。」電影還原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好些鏡頭還是會讓人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導演Guggenheim呼籲:「我們現在要將這部電影,變成一場運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