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7-04-03
在醫院內,不論你是什麼崗位,只要是照顧病人,都應該有「安寧」這個概念。當病人的生命只有大約半年的時間,基於醫學道德,醫生有責任告訴病人及家屬死亡的資訊,以循序漸進方式,透過多次對話,讓他們選擇如何度過生命最後階段。可是現在醫療資源有限,在繁忙工作及病牀緊絀下,許多醫生在處理晚期病人時覺得有困難。安寧服務培訓及教育計劃其中一項工作,就是醫護人員的培訓。
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死亡。
循序漸進與病人談死
公眾學習死亡,是要讓自己接受生老病死是必經階段,從而學習怎樣讓自己死得舒適。然而,很多人避免談論或到後期才開始思考死亡。每個人應該用一個學習的心態去對待死亡,自己應該怎樣過,應該怎樣預備。很多人在臨終前一刻仍受苦,但如果有良好的晚期照顧,就可以減免不必要的痛苦。晚期照顧就像立遺囑一樣,不是生命來到最後一刻才訂立,而是要提早預備。關於臨終的生活質素,每個人都應趁早表達,如果能早一點預備處理好,就能與家人說再見。太遲才開始討論,根本沒有時間去完成心願。
晚期照顧要提早預備
當自覺生命已經進入晚期,而自己又能接納死亡的事實,可以主動問醫生自己的生命期限,與醫生商討自己的晚期照顧計劃。可是病人有時也害怕死亡來臨,但又擔心心願未了。若醫護人員沒有主動開口,病人其實可以嘗試換一個方法去探聽自己的狀况。病人不妨嘗試告訴醫生自己想做的事,由醫生根據你的身體狀况,跟你分析可行性。萬事起頭難,大家往往不懂如何進入話題,打開有關死亡的話匣子,亦是一種學問。
每個醫護人員都應該學習面對死亡,何時談論、如何談論、如何聆聽。醫護人員大部分時間需要聆聽病人,得到病人的信息,以及與家屬和病人溝通。每個人的需要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坦誠討論,透過溝通達至最安詳的死亡。
文:胡令芳(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老年學及老人病學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