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咗呢個世界」、「唔喺度」、「去咗/走咗」……要說一個人已死,有很多替代的字眼,就是不直接說「已經死了」,彷彿不敬,彷彿不夠圓滑,因為「死亡」被認定是陰暗、醜陋、痛苦。負面的事,能不提最好別提,但舞台劇《無有識死》偏偏要提,演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敢問觀眾一句,你識唔識死?
斷了連繫 留下連繫
導演朱栢謙說:「我們沒有辦法認識死亡,只可以說出面對、承接死亡的面向。」艾菲斯劇團在二零一五年的《無有識死》讀劇演出,意念來自獨立記者陳曉蕾《死在香港 流眼淚》一書。今次舞台劇演出是重新創作的四個故事,朱栢謙說這些故事不是「死亡是什麼」的答案,而是向觀眾提問,「如果可以選擇,他們會怎樣選擇,是開放的問題多於結論,讓觀眾想像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如何去做」。
演員阮韻珊既飾演面對丈夫患末期肝癌的妻子,亦演反對母親捐贈遺體的女兒。她說,一個人死去,像已脫離了和他人的關係,但作品說的正是「死者與生者,或將死的人與生者的關係」。飾演「母親」的林燕婷引述角色獨白:嬰兒出生的時候只得一張出世紙,死後卻可以把遺體留給醫院幫下一代。林燕婷說:「人獨自來到世上,走了就和世界斷了連繫,但捐出遺體可以為社會做一些事,卻留下連繫。」
走得安詳?真係安詳咩?
死亡之不可逃避,在於其真實,概括而言,我們眼看別人死亡,同時逐漸步向死亡,它在每段人生中都不會缺席。劇中外公逝世一段,是其中一名監製及演員陳翊麒(Jacky)將自身經歷放入劇本,「劇情」讓導演及同台演員都說深刻,因為人人或多或少見證過死亡,甚至曾經失去至親。
阮韻珊說:「我們以為人死了,身邊的人自然會哭,會傷心,Jacky列出看到的事、身邊人的說話、環境的氣氛給他什麼感覺,找到哭的緣由。親人過世會哭似是直接反應,但原來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未必只有悲傷,也未必只因失去而悲傷,就如靈堂上常聽到「佢都算走得安詳」,卻讓親人憤怒:「安詳?真係安詳咩?」
一生,半小時就整理完?
演員巢嘉倫說到另外一幕,外公物件用半小時就整理好了,讓他聯想﹕「外公的一生就是這些嗎?究竟他的一生是怎樣?自己以至一個人的一生是怎樣?我們是否不了解自己,或者不了解別人?」林燕婷接話:「當年我的父親逝世,收拾遺物的時間也差不多吧。」她說父親是個傳統男人,「我還記得在靈堂上,來者十隻手指數得完,發現原來呢個人用盡一生,就是在這個家庭供養我們長大,除此以外一無所有」,「那時我想,生命到底是什麼?也引發我重新做一些決定」。
林燕婷回想時哽咽一下,說到後來又很快恢復輕鬆談笑的神態。一時傷心,反而印證死亡並非只意味生命告終一刻。導演朱栢謙說:「死亡是恆久的課題,我們不是說要教觀眾怎樣反思,純粹分享一些美麗、遺憾、無奈、奇怪的角度」,「 來到劇場是看活生生的人演戲,如果他們讓你投入,起碼有陪伴的感覺,發現原來有人明白你,你說的我也知道。共鳴的感覺,其實是一種陪伴」。
文:曾曉玲
圖:曾曉玲、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culture@mingpao.com
斷了連繫 留下連繫
導演朱栢謙說:「我們沒有辦法認識死亡,只可以說出面對、承接死亡的面向。」艾菲斯劇團在二零一五年的《無有識死》讀劇演出,意念來自獨立記者陳曉蕾《死在香港 流眼淚》一書。今次舞台劇演出是重新創作的四個故事,朱栢謙說這些故事不是「死亡是什麼」的答案,而是向觀眾提問,「如果可以選擇,他們會怎樣選擇,是開放的問題多於結論,讓觀眾想像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如何去做」。
演員阮韻珊既飾演面對丈夫患末期肝癌的妻子,亦演反對母親捐贈遺體的女兒。她說,一個人死去,像已脫離了和他人的關係,但作品說的正是「死者與生者,或將死的人與生者的關係」。飾演「母親」的林燕婷引述角色獨白:嬰兒出生的時候只得一張出世紙,死後卻可以把遺體留給醫院幫下一代。林燕婷說:「人獨自來到世上,走了就和世界斷了連繫,但捐出遺體可以為社會做一些事,卻留下連繫。」
走得安詳?真係安詳咩?
死亡之不可逃避,在於其真實,概括而言,我們眼看別人死亡,同時逐漸步向死亡,它在每段人生中都不會缺席。劇中外公逝世一段,是其中一名監製及演員陳翊麒(Jacky)將自身經歷放入劇本,「劇情」讓導演及同台演員都說深刻,因為人人或多或少見證過死亡,甚至曾經失去至親。
阮韻珊說:「我們以為人死了,身邊的人自然會哭,會傷心,Jacky列出看到的事、身邊人的說話、環境的氣氛給他什麼感覺,找到哭的緣由。親人過世會哭似是直接反應,但原來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未必只有悲傷,也未必只因失去而悲傷,就如靈堂上常聽到「佢都算走得安詳」,卻讓親人憤怒:「安詳?真係安詳咩?」
一生,半小時就整理完?
演員巢嘉倫說到另外一幕,外公物件用半小時就整理好了,讓他聯想﹕「外公的一生就是這些嗎?究竟他的一生是怎樣?自己以至一個人的一生是怎樣?我們是否不了解自己,或者不了解別人?」林燕婷接話:「當年我的父親逝世,收拾遺物的時間也差不多吧。」她說父親是個傳統男人,「我還記得在靈堂上,來者十隻手指數得完,發現原來呢個人用盡一生,就是在這個家庭供養我們長大,除此以外一無所有」,「那時我想,生命到底是什麼?也引發我重新做一些決定」。
林燕婷回想時哽咽一下,說到後來又很快恢復輕鬆談笑的神態。一時傷心,反而印證死亡並非只意味生命告終一刻。導演朱栢謙說:「死亡是恆久的課題,我們不是說要教觀眾怎樣反思,純粹分享一些美麗、遺憾、無奈、奇怪的角度」,「 來到劇場是看活生生的人演戲,如果他們讓你投入,起碼有陪伴的感覺,發現原來有人明白你,你說的我也知道。共鳴的感覺,其實是一種陪伴」。
文:曾曉玲
圖:曾曉玲、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culture@mingpao.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