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星期五

我孝順,所以按你心意照顧

【明報專訊】我愛你,所以我希望你死前安寧。

我孝順,所以我按着你心意照顧。

作為子女,不管你願不願意,父母走向黃昏,需要安寧照顧的一天,遲早會到來。愛不會改變,但你準備好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孝」嗎?

不敢終止無效治療 恐有違「孝道」

臨牀經驗中,在病人臨終病情不可逆轉時,有不少子女目睹父母遭受延長生命但無效的入侵性治療,雖然心裏極度痛苦和不忍,但仍然不敢決定終止治療,恐怕有違「孝道」,更害怕會受到親友責難沒有盡力挽救父母。這種矛盾和掙扎,甚至會延續到父母離世後,子女質疑自己有否做錯決定,從而帶來遺憾和更複雜的哀傷。

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核心價值之一,《論語.學而》開首便指出「弟子入則孝」。的確,儒家強調「百行孝為先」,不輕言放棄親人;但同時亦指出生命有限,所謂「盡人事以聽天命」之義。子女需要尊重父母,體察父母之意願。由此推論,在不可能違逆生命之界限時,不應主張不顧一切「救到死」,而是要適時放手,讓病人順應自然地離開,避免在臨終前受不必要痛苦,使死者得以善終,生死兩相安,這才是真正的「孝」。

早前賽馬會安寧頌舉行了「真人圖書館故事分享會」,邀請了不同照顧者分享安寧照顧的經驗。當中,Lindi分享照顧父親的心路歷程。「80歲的爸爸患上末期前列腺癌,近期整體健康狀况下降,食量減少,經常進出醫院,家人對於安寧照顧決定有很多擔憂與壓力。爸爸是一名傳統男士,很少把心聲宣之於口,但透過醫護人員和社工協助,一家人討論預設照顧計劃,協助我更了解他的想法,例如爸爸希望在家中接受寧養照顧,但又考慮到家人心理和經濟壓力而卻步。除了照顧地點外,我們還討論到爸爸所期望的晚期生活、後事安排、如何承傳和道愛的對象等。過程中,我明白到爸爸對家人的愛埋藏心底,也更讓我了解他的意願。預設照顧計劃不是去到最後一刻才做,每個人都會面對病患和死亡,假如遲了就沒有機會。及早計劃,也能減輕子女的焦慮,這也是家人間『道愛』,愛要及時﹗」

「她在屋企直到最後一刻,好安詳」

另一名照顧者Vicky分享。「媽媽患有晚期心臟病和認知障礙症,她早已表明心願,希望在家離世,危殆時不急救,所以我們一直盡力在家照顧媽媽。直至一天早上,媽媽自己起身如廁更衣,之後企企理理瞓上牀,就睡着走了,還穿上了最喜歡的鞋子……她留在自己最安全最熟悉的屋企直到最後一刻,好安詳,的確『好死』。這個心願真的需要社區安寧照顧服務幫忙,並及早計劃才做得到。」

「坦誠溝通,將心比心,尊重父母的意願。」預設照顧計劃是指病人和家屬與醫護人員透過溝通,考慮到嚴重疾病的預後、治療利弊、病人價值觀和意願等因素,商討日後病危時的醫療及個人照顧計劃。常見例子有,在紓緩治療中,病人吞嚥困難時,該採用鼻胃喉餵飼或謹慎手餵?又例如在疾病不能逆轉時,應否提供無意義的維持生命治療(如心肺復蘇術、呼吸機等)?甚至更進一步,病人希望選擇於醫院、院舍,還是在家離世?

在平衡風險、維持生活質素和最佳利益下,坦誠溝通的預設照顧計劃,不僅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更可以減輕子女的壓力。計劃的核心價值在於尊重父母意願和自主權,同時也體現了家人之間互助和關懷,共同商討出最適合的照顧方案,達到心安、家寧,這才是真正的「孝」。作為子女,你準備好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孝」嗎?

文:馮廣榮(賽馬會安寧頌講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