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星期四

天下主義?一一世界秩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明報文章】早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已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其後習近平在國際公開場合(註1)系統闡述了該理念的五大支柱: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並指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註2)。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在今天可以理解為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促進各國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既包括聯合國有關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支持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行動等工作領域,也包含中國古代的天下觀。

天下觀與民族國家

自商周以來的天下觀念,是一個具普遍意義的道德、政治和文明秩序,沒有邊界,不限地域和種族,而以德為中心,天命來自民意,天子奉天命對天下實行德治。但由宋朝到明朝漸有一種民族觀念,到大清帝國就有了明確的國家邊界,天下觀在近代中國便為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概念所代替。

自清末以來,國人都致力於民族救亡及追求富強之道。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奮進,終於由「站起來」到「富起來」,並正在「強起來」。大國崛起了,就有國際影響力、權利和義務,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為維護其世界霸權,採用貿易戰、科技戰、軍事對陣、外交聯盟等手段全面打壓中國。另方面,逆全球化現象出現,地方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到處興起,俄烏戰爭爆發,二戰以來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受到重大衝擊,好像回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那種力量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劇烈競爭局面。

中共多年來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要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內地思想界認為中國崛起後有需要和有能力去重整世界秩序,海外一些學者亦同時探討中國與世界的新關係,因而引起了就新的天下主義的熱烈討論(註3)。

新天下主義

提倡「新天下體系」、「新天下主義」的學者認為,中國有超大規模的政治共同體和文明載體、巨大經濟影響力,而全球化、信息化、「一帶一路」規劃等,又令中國更深地捲入世界事務,應該「重思中國」及思考世界問題,並應以文明大國出發,承擔對世界的責任,改變現今以民族國家體系為基礎,而經常出現利益衝突、陣營對峙、博弈和制衡、打壓和戰爭的國際關係(註4)。

這些學者主張,組成中華文明的儒家、道家、佛教都是普世文明,因此中國要重新回到這種普世文明的立場,回復到文化主義和天下主義,建構一種基於共同善的新人類主義,即是一個具普遍相容性和共生性的世界體系。這個新體系,應以中華文明一貫的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理念為基礎,以消解現有國際政治的排他性,培養國與國之間的包容性,並把儒家人倫關係推廣到國際關係,建設一個四海一家、平等、和諧、公正的新世界,為萬世開太平!

對天下主義提出批評的一些學者則認為,這只是一個烏托邦想像,而且要回答誰是家長、 誰是世界制度的制定者、誰來判斷這個制度的合理性等一連串問題。正如古之天下有華夏和蠻夷的文明分別,以及藩屬國對宗主國的朝貢關係,英國學者Martin Jacques在其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書就說過「中國愈來愈有可能按朝貢體系,而不是民族國家體系構想與東亞的關係」。另方面,因天下主義背後的主導思想是:既然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就應當由中國主導世界秩序,故此天下主義其實是「偽裝成世界主義旗幟下的民族主義」,或是「披着天下外衣的帝國統治模式」。

美國處於環球天下的中心?

美國社會學者Salvatore Babones在回應這個天下主義主張的一篇文章(註5)說:全球化增強了世界的相互聯繫(interconnectedness),而這是以美國為中心的——紐約和加州有國際金融服務,世界很大部分的互聯網都是通過美國,而學術、商業、傳媒、人才、創新科技等網絡都以美國為中心(centrality);世界各地(包括中國)許多精英雖然反對美國政策,但都希望送子女到美國讀書;美國擁有很多硬實力和軟實力,影響無遠弗屆,因此今日的美國不單是一個國家或帝國,它才是處於一個環球天下的中心(today the United States is at the center of a global tianxia)。

中國嘗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去對抗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自然引起不少國家,尤其是曾飽受西方帝國主義欺凌的發展中國家的共鳴。即使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對美國霸權愈來愈反感,也減少了對美國民主和金融制度的信任,但這位美國學者指出一些不能否認的客觀現實。同時,歐洲和美國200多年來宣揚的自由、民主、人權、公義、法治等意識形態滲透全球各地,尤其為很多年輕人接受。這些普世價值也可以與古中國以德為中心的天下觀相比較,可是中國和西方世界對這些人類共同價值的解釋和實踐,有相當大的距離。

帝國對峙

古之天下建基於中國文明優越性及歷代王朝的硬實力。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頭30多年,國家發展蒸蒸日上,西方企業及人才紛紛來華投資和工作、各國學習普通話和中華文化的人愈來愈多、孔子學院遍佈全球(註6)、大量中國留學生及人才在世界各地讀書和工作、中國企業到處投資及建設工程項目、中國與西方各國開展科學與科技交流合作等。這個發展趨勢原本可幫助現代中國文明和傳統中華文化向全球散播,逐步增強中國軟實力;可是美國政府認為這會威脅其全球領導地位,因而出手拉攏其盟友阻遏中國,以致上述進程現時出現很大阻力和大幅倒退。

現今世界仍是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和權力平衡主導的世界,而俄烏戰爭亦反映:地緣政治衝突可以升級至嚴重影響全球經濟民生的戰爭。古之天下又有中國與夷狄、中心與邊沿之分,建立在朝貢或冊封體系之上。中國政府雖主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但與日本、印度、越南和菲律賓等鄰國都有領域之爭,互不相讓,時有外交和軍事摩擦。這仍是民族國家之間涉及領土主權的地緣政治衝突和民族主義之爭,需用外交和政治協商與智慧去避免衝突升級,但不容易根本解決。所以中國政府和人民不能只從中國看周邊,也要從周邊看中國。周邊國家所看到的不單是領土主權之爭,也會擔心強國強軍的中國會否成為一個擴張型的新帝國霸權。

更令人擔心的是,美國全力阻遏中國取代其世界領導地位,而台灣危機一觸即發。「中美終需一戰」的幽靈,於未來10年內將會徘徊在地球上空。筆者將在這系列最後一篇文章討論。

註1: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出席會議,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

註2:2014年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註3:有關古中國的天下觀與現今的天下主義討論,見趙汀陽、王賡武、許紀霖、李慎之、汪暉、葛兆光、梁治平、盛洪、王柯、高全喜、王義桅等內地和海外學者著作

註4:17世紀中期,歐洲列強簽訂一系列和約,確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決定了近現代國際關係的國家主權和平等原則

註5:Salvatore Babones, American Tianxia: When Chinese Philosophy Meets American Power, in Foreign Affairs, June 22, 2017.

註6:截至2019年12月,中國在162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中小學孔子課堂;但近3年來西方國家紛紛關閉孔子學院和課堂

(「何為中國?何為香港?」系列 四之三;下周五續)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