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話語建構
彌合陸港差異
香港是宗教自由的社會,孔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團體在港有不少信眾,其中佛教和道教各有約100萬信徒,天主教徒約40萬,基督教徒約80萬,伊斯蘭教徒約30萬,印度教徒約10萬。除了傳播教義,這些團體興辦學校和醫院,推動慈善及福利事業,為香港社會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必須承認的是,陸港兩地社會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宗教領域。兩地的學術和傳媒界不應擴大這種距離,反而要通過理論和話語建構,彌合兩地價值觀,特別是宗教領域的差別。無論是對內地真正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對港人增加對國家的歸屬感,這都有重要意義。
我們需從理論上講清楚馬克思主義與宗教的關係,消除香港宗教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誤解和顧慮。大多數香港宗教人士認為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共產黨的宗教信仰政策是權宜之計,歸根到柢,馬克思主義與宗教格格不入;許多內地官員亦缺乏關於宗教的正確知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或無意疏遠宗教信徒,導致他們在團結香港宗教人士方面乏善可陳。
為實現香港的長治久安,引導宗教人士努力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及文化繁榮,特區政府宜助力社會釐清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促進香港人心回歸。
理性與信仰 可並行不悖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人類在理性盡頭萌生的對未知世界的解釋。宗教以超理性、超自然、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反映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未知因素,並把這種因素神聖化,令人獲得安慰、信心、盼望和力量,這是世間一切宗教的本質。
我們通常所講的共產主義「信仰」,實際上是共產黨人在理性世界中的遠大理想,是人類實踐活動最宏偉的奮鬥目標,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融合;宗教信徒的信仰,則是超越理性和科學的存在物,是人類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的價值昇華,而不是理性與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針對理性世界,宗教針對超越理性的信仰世界,而理性的歸理性,信仰的歸信仰,兩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經過哲學家齊克果所說的「信仰之躍」,理性和信仰能夠達到統一。也就是說,一個理性世界的無神論者,可以同時是信仰世界的有神論者。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非一成不變
對中國共產黨缺乏了解和信任不足,一直是香港社會特別是廣大宗教人士的心結。倘若陸港兩地建構新的理論橋樑,改變溝通模式,敞開心扉,抓住社會痛點,討論問題癥結,就會找到解題思路,幫助港人放下包袱,從內心深處接納國家統一,支持中央和特區政府權威。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開放和包容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香港有大批人口懷抱宗教信仰,滲透到社會各地區、階層、行業、機構。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香港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一國兩制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用鮮活豐富的理論和話語贏得宗教人士認同,這是實現香港人心回歸的捷徑。
作者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院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伍俊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