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7-10-06
教育向來被視為有助改變命運的脫貧出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更曾稱「世界級的教育將是21世紀最佳的扶貧工具」。不過有研究指出,教育已非影響未來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專家痛斥政府將收窄貧富差距的責任轉嫁教育,拒絕直接對治貧窮問題的結構根源,甚至令教育成貧富懸殊「幫兇」。
地區勞動市場狀况更重要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切蒂(Raj Chetty)2014年公布的研究,首次研究子女與父母收入之間的關係,指出基層兒童長大後是否能取得社會頂層薪酬,取決於其居住地區的種族隔離情况、家庭結構、收入差距、當地學校質素與社會資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家羅思坦(Jess Rothstein)基於此項研究,再行探索教育對下一代收入的影響,結果發現地區勞動市場狀况,例如最低工資水平、工會影響力、職業晉升途徑是否明確等,是最重要影響因素,教育質素的影響卻並不顯著。
羅思坦認為,研究說明不應假設改善教育質素就是改變民眾經濟前景的必要或充分條件,雖然教育的確有助改善社會至個人生活質素,但「我們不能藉由教育讓人們脫離貧窮問題」。羅斯福研究所研究總監斯坦鮑姆(Marshall Steinbaum)指出,不同地區的勞動市場差異,甚至單單受僱於不同企業,便會導致有類似教育以至家庭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經濟狀况,指低收入民眾缺乏良好教育而導致貧窮的說法日漸站不住腳。
學者斥靠教育扶貧加劇貧富懸殊
專研教育與社會政策的歷史學家坎特(Harvey Kantor)指出,美國政府自1960年代起大力推崇教育,將之視為扶貧政策核心,忽略其他更有效對抗貧窮與經濟不平等的措施,例如提升最低工資、增加勞工談判權力、改革稅制等。他認為輿論正要求教育回應其無法處理的結構貧窮問題,結果只會加劇現今市場導向的施政方針,令貧富懸殊加劇。
地區勞動市場狀况更重要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切蒂(Raj Chetty)2014年公布的研究,首次研究子女與父母收入之間的關係,指出基層兒童長大後是否能取得社會頂層薪酬,取決於其居住地區的種族隔離情况、家庭結構、收入差距、當地學校質素與社會資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家羅思坦(Jess Rothstein)基於此項研究,再行探索教育對下一代收入的影響,結果發現地區勞動市場狀况,例如最低工資水平、工會影響力、職業晉升途徑是否明確等,是最重要影響因素,教育質素的影響卻並不顯著。
羅思坦認為,研究說明不應假設改善教育質素就是改變民眾經濟前景的必要或充分條件,雖然教育的確有助改善社會至個人生活質素,但「我們不能藉由教育讓人們脫離貧窮問題」。羅斯福研究所研究總監斯坦鮑姆(Marshall Steinbaum)指出,不同地區的勞動市場差異,甚至單單受僱於不同企業,便會導致有類似教育以至家庭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經濟狀况,指低收入民眾缺乏良好教育而導致貧窮的說法日漸站不住腳。
學者斥靠教育扶貧加劇貧富懸殊
專研教育與社會政策的歷史學家坎特(Harvey Kantor)指出,美國政府自1960年代起大力推崇教育,將之視為扶貧政策核心,忽略其他更有效對抗貧窮與經濟不平等的措施,例如提升最低工資、增加勞工談判權力、改革稅制等。他認為輿論正要求教育回應其無法處理的結構貧窮問題,結果只會加劇現今市場導向的施政方針,令貧富懸殊加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