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星期五

中二生是自殺「相對高危」 14%曾想自殺 中學各級最高

【明報專訊】2017-07-08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兩項分別歷時5年及6年的追蹤研究,了解新高中制下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學業適應問題。研究顯示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隨年級上升而下降,另有逾一成參與研究的學生曾有自殺傾向,而中二生是「相對高危」的群組,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整體逾一成曾有自殺傾向

兩項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的團隊負責。研究一是對首批新高中學生,由2006年起作為期5年的追蹤,首階段共7975人參與;研究二則由2009年起追蹤當時的中一生直至中六,首階段共3328名學生參與。

研究顯示兩批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在「無望感」方面,研究一顯示學生於中一期間呈上升趨勢,之後逐漸下降;研究二則發現中學生的無望感由中一至中五有波動但呈上升趨勢,到中六才有所下降。

石丹理估計學生無望感上升與社會有關,他認為現今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較過去少,加上樓價高企,或會加重學生的無望感,「年輕人理應愈活愈有希望,問題值得社會反思」。

分析﹕校方較關照新生

研究二發現超過一成學生曾有自殺念頭,以中二生情况最顯著。當中近一成半中二學生曾有自殺意念,逾半成曾有自殺計劃,近半成曾有自殺行為。

石丹理形容「中二生是相對高危的群組」,他分析指不少中學會分配較多人手關顧中一新生的發展,當學生升上中二時,得到校方的照顧相對減少,朋輩上或出現杯葛情况,易令中二生不適應,導致心理質素降低,因而有自殺念頭。整體而言,中學6年期間學生的自殺傾向有減少的趨勢。

新學制被指欠成長教育

研究二又顯示,逾九成參與研究的高中生認為生活技巧的知識非常重要,惟近四成半高中生認為學校提供的相關課程不足。

石丹理說,數據反映現時課程缺乏個人成長方面的教育,欠缺「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元素,成為新高中課程的「隱憂」。石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讓學校聘請更多社工、實行小班教學,甚至小班照顧措施等,支援有需要的學生。

對於新高中課程的評價,近七成及近八成半中六生分別認為,初中及高中課程過分強調考試成績;有逾四成及逾六成中六生分別表示初中和高中課程為其帶來很大挫敗感。另外,逾六成中六生認為初中和高中課程均能加強其面對逆境的能力,以及處理情緒的能力。

石丹理指去年已完成數據分析,希望趁新政府上台提出意見,以減學生無望感,助其健康成長。石認同特首林鄭月娥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盼資源用得其所,「若不做生活技巧教育就對學生沒有用」,建議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質素。



【明報專訊】2017-07-08

理大對中學生所做的追蹤研究,發現在自殺念頭方面,中二生是「相對高危」的一群。有前線社工分析,中二生在渡過中一的「蜜月期」後,學校及家庭對其寬容減少,容易出現不適應。

日本以「中二病」形容自我中心

香港小童群益會「夜貓Online」單位主任何振宇說,日本社會以網絡用語「中二病」形容當地中二生的狀態,具體表現為「自我中心、無病呻吟」。他指香港社會與日本不同,本港亦未有研究系統化地探討中二學生面對的問題,但年輕人於青春期需適應新環境、身體發育的變化,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根據平時收到的求助個案,「明顯發覺」中二生有不適應的問題,另有中四、中五生因學業壓力向其求助。

何振宇認為,年輕人在香港教育制度下較少機會思考人生目標,不少問題學生處於「生無可戀」的狀態,他建議學校及早推展生命教育,讓年輕人探索成長目標。他又建議學校設立恆常的師生溝通渠道,如每周有一節非正式會面,讓教師了解學生需要,「不是每次有問題才找對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