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7-03-26
進場前,我看了些新聞,知道炒得熱烘烘的同性戀情節。我也想看明星,即Emma Watson——她早已成為當代女性主義的重要icon——如何演繹貝兒(Belle)一角。
結果,同性戀的情節,遠遠比想像中少。我也沒有被Emma吸引。
散場時,留在腦海的,是兩句對白。
第一句,是大奸角加斯頓(Gaston)說的。在故事末段,他煽動村民攻堡,卻拋棄形勢不佳的村民,獨自找尋野獸,且悄悄說「這是英雄的表演時間!」(it's hero time!)。
結果,同性戀的情節,遠遠比想像中少。我也沒有被Emma吸引。
散場時,留在腦海的,是兩句對白。
第一句,是大奸角加斯頓(Gaston)說的。在故事末段,他煽動村民攻堡,卻拋棄形勢不佳的村民,獨自找尋野獸,且悄悄說「這是英雄的表演時間!」(it's hero time!)。
第二句,是野獸說的。他跟貝兒討論書本,學識非常淵博,然後說「我受過貴族式教育!」(I had an expensive education!)。
回家後,我Google了中英文的相關討論。
原來,除了同性戀,還有很多角度。網民不單單討論浪漫的愛情,也有說這是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故事,又跟歧視愛滋病患者有關。有人討論幾位演員的深膚色,也有人考究了非洲和中國等古文明的人獸戀故事,加以對照。
多角度閱讀
有趣的是,文學教授Jerry Griswold寫過一本The Meanings of Beauty and the Beast: A Handbook(2004)。他說,故事被改動過很多次,不同時代也有不同詮釋。他單單研究不同人如何閱讀故事,便已經有足夠的研究素材了。
例如,從18世紀的原作者Leprince de Beaumont 的角度看,故事原版其實是在批判當時的盲婚啞嫁(作者本身是婚姻失敗的法國女性);女性主義者Angela Carter說,貝兒走進森林,代表着女性的解放;科幻小說家Tanith Lee則覺得,故事是一個種族寓言(racial allegory),「野獸」代表「黑人男性」,而故事也把「美」的定義從白皮膚的身體上解放出來。更有學者說,在故事的原版,美女貝兒一家代表着在18世紀歐洲冒起的商人階級,她跟野獸的角力,隱含了商人跟貴族階級的衝突。
精神分析的角度,也蠻有趣。榮格學派的學者認為,「美女」與「野獸」的結合,是人格的補足——貝兒跟爸爸一起生活,壓抑了她本來的「獸性」,透過「野獸」的真愛和信任,她的人格才「完整」。佛洛伊德學派的學者Bruno Bettelheim,則分析貝兒的「戀父情結」。他說,貝兒依戀父親,把所有男性都視為「野獸」。貝兒被野獸關起來,是她成長的開始。經過種種試煉,她成功理順跟父親的關係,「成長」了,便發現原來「野獸」像「王子」一樣迷人。換言之,王子一直是王子,只是貝兒未擺脫戀父情結,才把王子誤當「野獸」。
野蠻的英雄
Griswold的書,讓我大開眼界,受益不少。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兩句對白。後來,我重看舊版卡通片的部分片段。1991年,香港的戲院上演舊版。我記得,那時是媽媽帶着7歲的我入場。我翻看了舊片,才知道加斯頓的「it's hero time」和野獸的「I had an expensive education」,都是2017年的新版才有。
在舊版卡通,加斯頓也有煽動村民,但他沒有說話,就衝到城堡高層,跟野獸決戰。而且,新版加斯頓在村裏自戀地照鏡的一幕,也比舊版加強了許多。我相信,電影的創作團隊不太喜歡自戀和民粹的英雄主義,重塑了加斯頓的對白和表演。故事中,最被貶低的,就是這種要求群眾圍着自己轉、逞強和追求功名的男性英雄形象。
故事質疑的,不單單是「民粹的英雄」,還有「無情的皇族」。一開始,王子對窮人無情冷酷,才遭受懲罰。不過,茶壺媽媽也提過,王子的無情性格,其實是國王教出來的,僕人看着也沒有糾正,最後才被女巫懲罰,成為野獸。觀眾大概會感受到王子很無辜。故事中最野蠻的,還是那位要挑戰城堡怪物的英雄人物。
野獸變成讀書人
新版另一個改動,是野獸忽然變了讀書人。
在卡通版,野獸是半文盲。當貝兒說自己喜歡看書,叫野獸讀書給她聽,野獸顯得尷尬,說自己不太懂,要她倒過來教她讀書。在新版電影,貝兒說自己喜歡《羅密歐與茱麗葉》,反倒被野獸說她不知道世上有更多好書,之後帶她到圖書館,使貝兒更仰慕他的內在美。
或者,這可以被理解成電影中一個最不「女性主義」的情節:貝兒愛讀書,但野獸的知識更淵博,更令人仰慕。不過,我又不覺得這就帶出了「男性比女性有學識」的感覺。反而,野獸博覽群書,卻沒有貝兒的靈巧和氣度。貝兒因為村莊的環境所限,讀書不及野獸多,但她是發明家(驢子洗衣機),比藝術家爸爸更懂得器械原理(開場修理器具,和最後開鎖逃走),也有捨己救人和不怕險惡的勇氣。觀眾大概會知道,貝兒這些特質,是繼承自父母:染上黑死病的貝兒母親,為了保護女兒,叫爸爸快點逃出巴黎;父親為了女兒的生日禮物而身陷險境,也是為了心愛的女兒的安全,才留在狹小的村莊(貝兒不喜歡村莊狹小,但爸爸說村莊安全)。接受「貴族教育」的野獸,在故事初段都沒有貝兒一家的美德。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段情節,可以跟女性主義無甚關係。我認識的認同女性主義的朋友,很多都不是要跟男性一較高下,而是要把人從各種性別的支配關係中解放出來,追求更多元的世界。
美與禽獸
我們都知道,《美女與野獸》教我們不要只看外表。所謂「beauty」,不是指貝兒這個「美人」的外表,而是指她、野獸、貝兒爸爸等角色都共同分享的品格之美。新版告訴我們,內在的品格,其實也需要知識和文藝的培養和支援。所謂beast,當然也不單單是那位受困於魔法的王子的名字。在最後關頭,野獸決定不殺大壞蛋加斯頓,大聲說「我不是野獸!」(I am not a beast!)。真正的beast,是加斯頓——如果beast被翻譯成「禽獸」的話。
兩句對白,讓我感受到英雄的獸性,也感受到知識、文藝、技術和勇氣等因素共同成就的內在美。對白是2017年的新版才有,也就是近年的產物,明顯跟電影故事以外的真實世界有關。或者,電影創作者要把「強人冒起」和「民粹主義」的焦慮更明顯地表達出來,也嘗試強化知識和文藝的價值。
尚有一種閱讀角度:這些新對白,跟真實世界無關,只不過是我過分閱讀。今天的香港社會,非常渴求有一位可以衝破重重困難的政治領袖。我既明白這種渴望,又同時感到有點不安。我們的領袖,會是一位加斯頓嗎?我受兩句對白困擾,大概也是因為這不安感。
文﹕李祖喬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家後,我Google了中英文的相關討論。
多角度閱讀
有趣的是,文學教授Jerry Griswold寫過一本The Meanings of Beauty and the Beast: A Handbook(2004)。他說,故事被改動過很多次,不同時代也有不同詮釋。他單單研究不同人如何閱讀故事,便已經有足夠的研究素材了。
例如,從18世紀的原作者Leprince de Beaumont 的角度看,故事原版其實是在批判當時的盲婚啞嫁(作者本身是婚姻失敗的法國女性);女性主義者Angela Carter說,貝兒走進森林,代表着女性的解放;科幻小說家Tanith Lee則覺得,故事是一個種族寓言(racial allegory),「野獸」代表「黑人男性」,而故事也把「美」的定義從白皮膚的身體上解放出來。更有學者說,在故事的原版,美女貝兒一家代表着在18世紀歐洲冒起的商人階級,她跟野獸的角力,隱含了商人跟貴族階級的衝突。
精神分析的角度,也蠻有趣。榮格學派的學者認為,「美女」與「野獸」的結合,是人格的補足——貝兒跟爸爸一起生活,壓抑了她本來的「獸性」,透過「野獸」的真愛和信任,她的人格才「完整」。佛洛伊德學派的學者Bruno Bettelheim,則分析貝兒的「戀父情結」。他說,貝兒依戀父親,把所有男性都視為「野獸」。貝兒被野獸關起來,是她成長的開始。經過種種試煉,她成功理順跟父親的關係,「成長」了,便發現原來「野獸」像「王子」一樣迷人。換言之,王子一直是王子,只是貝兒未擺脫戀父情結,才把王子誤當「野獸」。
野蠻的英雄
Griswold的書,讓我大開眼界,受益不少。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兩句對白。後來,我重看舊版卡通片的部分片段。1991年,香港的戲院上演舊版。我記得,那時是媽媽帶着7歲的我入場。我翻看了舊片,才知道加斯頓的「it's hero time」和野獸的「I had an expensive education」,都是2017年的新版才有。
在舊版卡通,加斯頓也有煽動村民,但他沒有說話,就衝到城堡高層,跟野獸決戰。而且,新版加斯頓在村裏自戀地照鏡的一幕,也比舊版加強了許多。我相信,電影的創作團隊不太喜歡自戀和民粹的英雄主義,重塑了加斯頓的對白和表演。故事中,最被貶低的,就是這種要求群眾圍着自己轉、逞強和追求功名的男性英雄形象。
故事質疑的,不單單是「民粹的英雄」,還有「無情的皇族」。一開始,王子對窮人無情冷酷,才遭受懲罰。不過,茶壺媽媽也提過,王子的無情性格,其實是國王教出來的,僕人看着也沒有糾正,最後才被女巫懲罰,成為野獸。觀眾大概會感受到王子很無辜。故事中最野蠻的,還是那位要挑戰城堡怪物的英雄人物。
野獸變成讀書人
新版另一個改動,是野獸忽然變了讀書人。
在卡通版,野獸是半文盲。當貝兒說自己喜歡看書,叫野獸讀書給她聽,野獸顯得尷尬,說自己不太懂,要她倒過來教她讀書。在新版電影,貝兒說自己喜歡《羅密歐與茱麗葉》,反倒被野獸說她不知道世上有更多好書,之後帶她到圖書館,使貝兒更仰慕他的內在美。
或者,這可以被理解成電影中一個最不「女性主義」的情節:貝兒愛讀書,但野獸的知識更淵博,更令人仰慕。不過,我又不覺得這就帶出了「男性比女性有學識」的感覺。反而,野獸博覽群書,卻沒有貝兒的靈巧和氣度。貝兒因為村莊的環境所限,讀書不及野獸多,但她是發明家(驢子洗衣機),比藝術家爸爸更懂得器械原理(開場修理器具,和最後開鎖逃走),也有捨己救人和不怕險惡的勇氣。觀眾大概會知道,貝兒這些特質,是繼承自父母:染上黑死病的貝兒母親,為了保護女兒,叫爸爸快點逃出巴黎;父親為了女兒的生日禮物而身陷險境,也是為了心愛的女兒的安全,才留在狹小的村莊(貝兒不喜歡村莊狹小,但爸爸說村莊安全)。接受「貴族教育」的野獸,在故事初段都沒有貝兒一家的美德。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段情節,可以跟女性主義無甚關係。我認識的認同女性主義的朋友,很多都不是要跟男性一較高下,而是要把人從各種性別的支配關係中解放出來,追求更多元的世界。
美與禽獸
我們都知道,《美女與野獸》教我們不要只看外表。所謂「beauty」,不是指貝兒這個「美人」的外表,而是指她、野獸、貝兒爸爸等角色都共同分享的品格之美。新版告訴我們,內在的品格,其實也需要知識和文藝的培養和支援。所謂beast,當然也不單單是那位受困於魔法的王子的名字。在最後關頭,野獸決定不殺大壞蛋加斯頓,大聲說「我不是野獸!」(I am not a beast!)。真正的beast,是加斯頓——如果beast被翻譯成「禽獸」的話。
兩句對白,讓我感受到英雄的獸性,也感受到知識、文藝、技術和勇氣等因素共同成就的內在美。對白是2017年的新版才有,也就是近年的產物,明顯跟電影故事以外的真實世界有關。或者,電影創作者要把「強人冒起」和「民粹主義」的焦慮更明顯地表達出來,也嘗試強化知識和文藝的價值。
尚有一種閱讀角度:這些新對白,跟真實世界無關,只不過是我過分閱讀。今天的香港社會,非常渴求有一位可以衝破重重困難的政治領袖。我既明白這種渴望,又同時感到有點不安。我們的領袖,會是一位加斯頓嗎?我受兩句對白困擾,大概也是因為這不安感。
文﹕李祖喬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