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10-24
每年八月底,當大中小學預備開始新學年之時,我總想起一個人,她就是曾任香港培道女子中學校長的蘇恩立女士。
《禮記.學記》中有論:「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故選好學生來教,是不少人的普遍願望。然而,蘇校長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她不但歡迎「善學者」,也接納「不善學者」。這是一項頗大的挑戰,因為縱使作領導的校長喜歡,老師不一定接受後者入讀;因為既要特別花心思備課,更有時會反被學生埋怨!此外,蘇校長堅持母語教育的原則,以學生的學習果效為本,也是我所欣賞的。
荷花池偶遇
在極度繁忙的都市中生活,有些朋友,雖只見面幾次,但彼此心靈相通,交談時如沐春風。我與蘇恩立校長的友誼,就是這類。
一九八七年春天,舉家準備於夏天移居海外,故參加了培道母校舉行之校友日。帶同兒女去,目的是想他們了解自己的母親,青少年的黃金歲月在哪兒度過。那天,是我第一次遇見蘇恩立校長。簡單自我介紹之後,我邀她與我們在荷花池畔合照作紀念。此去,以為自己永遠不會再回來;更沒想過能與校長坐下喝喝咖啡。人生無常,在九十年代初,我重回第二故鄉:香港。
母語教育與整全教育
幾十年來,我城不少中小學生,不斷「奮鬥」的是試題操練。而老師則培訓學生夜以繼日地儲備知識,追求卓越成績,希望他們成為聞名全港的九優十優生。當記者追問這些學生,人生的目標或夢想時,答案大多是渴望成為科學家、醫生、工程師、會計師……其實,哪怕他們將來成為富豪、政要人物、學者或專業人士;一旦再向他們請教,怎樣才算是個有修養、有靈魂的人?什麼是人禽之別(四端)?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啞口無言,又或僅能大誇其曾在專業領域方面的貢獻。
倒果為因的教育,令我們漸漸失去了靈魂而不自知。價值扭曲的社會使大多數人不斷追求表面風光。除了吃喝美容,還是吃喝美容;主因是跟隨西方矯形和美白的潮流,也受傳統華人「先敬羅衣後敬人」的思想影響。各行各業人士所戮力的,也除了競爭,還是競爭。良性的競爭還可接受,但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會令人失去理性,令社會失去方向。從殖民時代到回歸,人們潛藏的意識形態,已漸從持守中國傳統的美德如節儉、知足、簡樸、愛家庭,變成發達至上,有錢就是有福。我城不少官員政要、工商翹楚、傳媒主管,甚至知識分子,日日心所念的、掛在嘴邊的,都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豈不知社會安定繁榮的先決條件,不是鼓吹國民崇尚物質、追求生活奢華便可達到;反之是人人謙遜求真、愛心包容、生活簡樸、更要彼此饒恕與尊重,才可達到目標。回顧戰後幾十年來,真正令一個城市躍為世界文明之都的基本因素,是鼓吹思想自由、建立民主法治與廉潔的制度、積極培育國民的公德心與創意欲等。可惜,我城近年所見的社會現象,是鼓勵借自由市場或市場價值之名,肆意掠奪與剝削。有權勢者把屬於全民的資源(如土地)據為己有,令社會產生「質」的巨變。而不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令貧富懸殊問題急劇惡化,引起社會動盪不安。我們從去年雨傘運動,年輕人的抗爭事件等引起大眾不顧自身安危的呼應,可見一斑。
回想七八十年代,由於家長希望子女入讀英文中學,於是辦學團體爭相開辦,放棄了母語教育。其實母語是最利於學子消化、吸收知識,從而獨立反思的教學語言。可惜,原為中文中學,有長遠辦學歷史背景的,這時也不乏生出轉為英文中學的念頭;目的是爭取最優秀的學生入讀。學校教育的目的,漸變成了以教育「好」的學生為主流,而不是「教育好」學生為己任。明顯扭曲了前人辦學的精神與原意。原來,培道也曾想申請轉為英文中學。但蘇校長據理力爭:「究竟我們是否仍堅持以基督教教育為最高宗旨及辦學的原則?假如是,耶穌會放棄住在公屋的,或生活在最基層的家庭的孩子嗎?也許他們不是我們理想的學生,但我們絕不會放棄他們的。當我與大家分享這想法時,不少校董也願繼續支持母語教育了。」
永不忘記我們那天喝咖啡的情景。我們在彭永福醫生的醫務所相遇,大家興奮地說,什麼時候可坐下來聊聊?然後不約而同地說,不要等,現在就去!我們立即找了最近的餐室坐下談天。後來計算日子,才悟到她跟我說這話的時候,大概已知道自己的人生在最後倒數了。她要把心底最想說的話告訴我。
我異常感激她為繼承培道之志而奮鬥不懈!十多年來,她不怕面對狂風暴雨四面來襲,培道才能繼續以母語教育及基督教的全人教育為榮。整全的生命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在多元智能與品德修養等方面全方位發展,而不是單偏重學術;更不是栽培他們成為考試操練機!不少人仍記得,在蘇校長年代,培道曾以有教無類冠絕群校,因成功教育了不少別校放棄了的「壞女孩」。在社會連教育理念都扭曲的年代,蘇校長是這樣堅定不移,以愛為先,培養孩子愛生活、珍惜生命、勇於改過、發揮所長、貢獻社群!
「重遇」文章中
在與校長一起喝咖啡之前,我雖然已回港工作多年,但一直都沒時間探望校長。直到有一天打開《明報》,才發現彼此竟在報中「重遇」。
某天下班回家,瞥見黃昏的電視新聞,報道某校學生正傷心落淚,只因教育當局不批准他就讀的學校續辦英文中學。我於是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在培道女中求學時的經歷,也闡釋一下中文中學以母語(粵語)授課的好處。文章寄給了《明報》。而在文章登出的同一版面,蘇校長寫了一篇有關母語教育的文章。於是,我倆是多年不見後,因支持母語教育而重遇。後來,《明報》教育版派了記者來,邀我回母校做個專訪,憶述六十年代在培道中學肄業的情景。文章圖文並茂,相信校長看到了,也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一天,電話鈴忽響起,蘇校長邀請我回去出席學生周會,與師妹分享昔日的校園生活。我當然義不容辭。大概在這次她親自接待我的時候,我告訴她:「令姐恩佩女士,是我的恩師。她除給我機會參加了第一、二屆,由《突破》雜誌舉辦的寫作營,也在評閱我的作品時說:『看來,妳有寫詩的細胞呢!』這話令我開心極了,所以日後便向新詩進發。」
在認識蘇校長之前,我只曉得她的兩位姐姐,一位是創辦《突破》的恩佩女士,一位是曾在日本宣教的恩覺女士。直到那年校友日的培道荷塘遇見,才知道她是培道校長,也是恩覺女士的雙生妹妹!而蘇家幾位「少女初長成」,都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相信是由於他們曾受基督化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那年八月,突從賀國強博士口中,聽聞校長已躺在靈實醫院善終服務的院舍,即將走完人生最後的路程。不過是剛剛聽聞她退休,為什麼竟沒機會過一些優哉游哉的日子便要離我們而去?心裏憤憤不平!
當我匆匆趕去醫院的時候,見她已在半昏迷狀態。恩覺姐在她耳邊說:「陳中禧來探您。」她的呼吸極其困難,眼皮不停轉動,像很想睜開眼睛看我似的。我握着她的手說:「掛念您,掛念您!」真後悔沒早一點來!
今年的八月三十一日,蘇校長離世十五周年了。她堅持教育是終身學習的事,也秉承了基督化教育的原則,不是為教導學子成為「狀元」;而是成為一個明白生命的意義、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學人之長、捨己之短;且有獨立思考的有靈活人。我雖然沒有直接受教於蘇校長,但她的胸懷與心腸,跟從前培道深愛學生的禤偉靈校長無異。猶記每逢禤校長慈祥的面孔出現在校園的時候,我感到興奮之餘,更會反思她的言傳身教,激勵自己發憤圖強。
一個真正傳教者的感染力與風範,是由心出發的。百年樹人,教育足以移風易俗。記念前人努力開花之時,更讓我重溫母語教育與整全生命教育的精髓!
(作者是香港作家。)
《禮記.學記》中有論:「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故選好學生來教,是不少人的普遍願望。然而,蘇校長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她不但歡迎「善學者」,也接納「不善學者」。這是一項頗大的挑戰,因為縱使作領導的校長喜歡,老師不一定接受後者入讀;因為既要特別花心思備課,更有時會反被學生埋怨!此外,蘇校長堅持母語教育的原則,以學生的學習果效為本,也是我所欣賞的。
荷花池偶遇
在極度繁忙的都市中生活,有些朋友,雖只見面幾次,但彼此心靈相通,交談時如沐春風。我與蘇恩立校長的友誼,就是這類。
一九八七年春天,舉家準備於夏天移居海外,故參加了培道母校舉行之校友日。帶同兒女去,目的是想他們了解自己的母親,青少年的黃金歲月在哪兒度過。那天,是我第一次遇見蘇恩立校長。簡單自我介紹之後,我邀她與我們在荷花池畔合照作紀念。此去,以為自己永遠不會再回來;更沒想過能與校長坐下喝喝咖啡。人生無常,在九十年代初,我重回第二故鄉:香港。
母語教育與整全教育
幾十年來,我城不少中小學生,不斷「奮鬥」的是試題操練。而老師則培訓學生夜以繼日地儲備知識,追求卓越成績,希望他們成為聞名全港的九優十優生。當記者追問這些學生,人生的目標或夢想時,答案大多是渴望成為科學家、醫生、工程師、會計師……其實,哪怕他們將來成為富豪、政要人物、學者或專業人士;一旦再向他們請教,怎樣才算是個有修養、有靈魂的人?什麼是人禽之別(四端)?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啞口無言,又或僅能大誇其曾在專業領域方面的貢獻。
倒果為因的教育,令我們漸漸失去了靈魂而不自知。價值扭曲的社會使大多數人不斷追求表面風光。除了吃喝美容,還是吃喝美容;主因是跟隨西方矯形和美白的潮流,也受傳統華人「先敬羅衣後敬人」的思想影響。各行各業人士所戮力的,也除了競爭,還是競爭。良性的競爭還可接受,但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會令人失去理性,令社會失去方向。從殖民時代到回歸,人們潛藏的意識形態,已漸從持守中國傳統的美德如節儉、知足、簡樸、愛家庭,變成發達至上,有錢就是有福。我城不少官員政要、工商翹楚、傳媒主管,甚至知識分子,日日心所念的、掛在嘴邊的,都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豈不知社會安定繁榮的先決條件,不是鼓吹國民崇尚物質、追求生活奢華便可達到;反之是人人謙遜求真、愛心包容、生活簡樸、更要彼此饒恕與尊重,才可達到目標。回顧戰後幾十年來,真正令一個城市躍為世界文明之都的基本因素,是鼓吹思想自由、建立民主法治與廉潔的制度、積極培育國民的公德心與創意欲等。可惜,我城近年所見的社會現象,是鼓勵借自由市場或市場價值之名,肆意掠奪與剝削。有權勢者把屬於全民的資源(如土地)據為己有,令社會產生「質」的巨變。而不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令貧富懸殊問題急劇惡化,引起社會動盪不安。我們從去年雨傘運動,年輕人的抗爭事件等引起大眾不顧自身安危的呼應,可見一斑。
回想七八十年代,由於家長希望子女入讀英文中學,於是辦學團體爭相開辦,放棄了母語教育。其實母語是最利於學子消化、吸收知識,從而獨立反思的教學語言。可惜,原為中文中學,有長遠辦學歷史背景的,這時也不乏生出轉為英文中學的念頭;目的是爭取最優秀的學生入讀。學校教育的目的,漸變成了以教育「好」的學生為主流,而不是「教育好」學生為己任。明顯扭曲了前人辦學的精神與原意。原來,培道也曾想申請轉為英文中學。但蘇校長據理力爭:「究竟我們是否仍堅持以基督教教育為最高宗旨及辦學的原則?假如是,耶穌會放棄住在公屋的,或生活在最基層的家庭的孩子嗎?也許他們不是我們理想的學生,但我們絕不會放棄他們的。當我與大家分享這想法時,不少校董也願繼續支持母語教育了。」
永不忘記我們那天喝咖啡的情景。我們在彭永福醫生的醫務所相遇,大家興奮地說,什麼時候可坐下來聊聊?然後不約而同地說,不要等,現在就去!我們立即找了最近的餐室坐下談天。後來計算日子,才悟到她跟我說這話的時候,大概已知道自己的人生在最後倒數了。她要把心底最想說的話告訴我。
我異常感激她為繼承培道之志而奮鬥不懈!十多年來,她不怕面對狂風暴雨四面來襲,培道才能繼續以母語教育及基督教的全人教育為榮。整全的生命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在多元智能與品德修養等方面全方位發展,而不是單偏重學術;更不是栽培他們成為考試操練機!不少人仍記得,在蘇校長年代,培道曾以有教無類冠絕群校,因成功教育了不少別校放棄了的「壞女孩」。在社會連教育理念都扭曲的年代,蘇校長是這樣堅定不移,以愛為先,培養孩子愛生活、珍惜生命、勇於改過、發揮所長、貢獻社群!
「重遇」文章中
在與校長一起喝咖啡之前,我雖然已回港工作多年,但一直都沒時間探望校長。直到有一天打開《明報》,才發現彼此竟在報中「重遇」。
某天下班回家,瞥見黃昏的電視新聞,報道某校學生正傷心落淚,只因教育當局不批准他就讀的學校續辦英文中學。我於是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在培道女中求學時的經歷,也闡釋一下中文中學以母語(粵語)授課的好處。文章寄給了《明報》。而在文章登出的同一版面,蘇校長寫了一篇有關母語教育的文章。於是,我倆是多年不見後,因支持母語教育而重遇。後來,《明報》教育版派了記者來,邀我回母校做個專訪,憶述六十年代在培道中學肄業的情景。文章圖文並茂,相信校長看到了,也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一天,電話鈴忽響起,蘇校長邀請我回去出席學生周會,與師妹分享昔日的校園生活。我當然義不容辭。大概在這次她親自接待我的時候,我告訴她:「令姐恩佩女士,是我的恩師。她除給我機會參加了第一、二屆,由《突破》雜誌舉辦的寫作營,也在評閱我的作品時說:『看來,妳有寫詩的細胞呢!』這話令我開心極了,所以日後便向新詩進發。」
在認識蘇校長之前,我只曉得她的兩位姐姐,一位是創辦《突破》的恩佩女士,一位是曾在日本宣教的恩覺女士。直到那年校友日的培道荷塘遇見,才知道她是培道校長,也是恩覺女士的雙生妹妹!而蘇家幾位「少女初長成」,都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相信是由於他們曾受基督化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那年八月,突從賀國強博士口中,聽聞校長已躺在靈實醫院善終服務的院舍,即將走完人生最後的路程。不過是剛剛聽聞她退休,為什麼竟沒機會過一些優哉游哉的日子便要離我們而去?心裏憤憤不平!
當我匆匆趕去醫院的時候,見她已在半昏迷狀態。恩覺姐在她耳邊說:「陳中禧來探您。」她的呼吸極其困難,眼皮不停轉動,像很想睜開眼睛看我似的。我握着她的手說:「掛念您,掛念您!」真後悔沒早一點來!
今年的八月三十一日,蘇校長離世十五周年了。她堅持教育是終身學習的事,也秉承了基督化教育的原則,不是為教導學子成為「狀元」;而是成為一個明白生命的意義、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學人之長、捨己之短;且有獨立思考的有靈活人。我雖然沒有直接受教於蘇校長,但她的胸懷與心腸,跟從前培道深愛學生的禤偉靈校長無異。猶記每逢禤校長慈祥的面孔出現在校園的時候,我感到興奮之餘,更會反思她的言傳身教,激勵自己發憤圖強。
一個真正傳教者的感染力與風範,是由心出發的。百年樹人,教育足以移風易俗。記念前人努力開花之時,更讓我重溫母語教育與整全生命教育的精髓!
(作者是香港作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