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新聞:再婚家庭兒童較抑鬱


【明報專訊】2016-05-16

據本港結婚登記數據,再婚比例由1991年11.5%升至2013年的35.3%。一項研究比較一般家庭與再婚家庭兒童的身心健康,發現再婚家庭兒童的抑鬱及焦慮症狀較多,不足兩成人每日會與同住的繼父母或親生父母傾談。研究團隊鼓勵再婚人士宜與新配偶協調管教方式,及主動與繼子女製造回憶。

聖雅各福群會灣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與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正向教育研究室於前年9月至去年9月,問卷訪問340個一般家庭及47個再婚家庭,及深度訪問5個再婚家庭。再婚家庭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再婚,並至少一方與前配偶有子女。結果顯示,以3分為滿分,再婚家庭兒童抑鬱及焦慮症狀為1.9及1.98分,較一般家庭兒童的1.66及1.85分高(見表)。

坐立不安失信心

研究發現,只有不足兩成再婚家庭兒童每日與同住的繼父母或親生父母傾談,相反64%及85%一般家庭兒童每日都與父親或母親傾談。再婚家庭兒童外化及內化問題較嚴重,包括坐立不安,或陌生環境下會緊張及易失去信心。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指出,就讀小四至小六的受訪再婚家庭兒童正處發展階段,家庭支持對學業及成長尤為重要,孩童面對父母離異及再婚易感自卑

專家:應與新配偶協調管教

研究發現,再婚家庭較一般家庭少採用正向管教,如獎勵孩子。半年前再婚的阿晴(化名)本身育有一名幼女,她與現任丈夫相識及拍拖時,已讓女兒接觸他。婚後她原擬對女兒較嚴厲,但現任丈夫不同意,兩人遂訂立管教方式。她會鼓勵女兒遇到被男同學欺負等問題,可主動找繼父傾訴,以賦予現任丈夫合理權力養育繼子女。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經理王佩賢指出,繼父母管教繼子女時,易因身分而自覺缺少合理權力,較少採用嚴厲方式管教,建議再婚人士須與新配偶協調管教方式,主動與繼子女製造回憶及關心繼子女情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