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8-05-04
現代人在生活條件與醫療技術改善下日趨長壽,追求活得好之餘亦盼得善終,如何「好死」漸成焦點。有調查顯示,有意見認為過度以醫療續命反而會令人承受更大痛苦;能否自主選擇死亡方式,則被視為「好死」關鍵。
醫療續命惹質疑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長期心臟病、中風、癌症等長期病已成全球主要殺手,1990年代末全球約有半數死亡個案是由長期病造成,至2015年比例已增至2/3。由於長期病患者晚年大多會在醫院和療養設施度過,經歷漫長痛苦始步向死亡,漸令人反思藉由醫療續命是否理想做法。
《經濟學人》與美國智庫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去年發表的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美國人認為自己對臨終時的醫療決定控制權太少;對於如何看待死亡,極希望自己盡可能存活更長時間者只有23%,更多人希望確保自己不成家人負擔(54%)、精神上感到平靜(46%)及身體安適不感痛苦(42%)。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家格雷(Kurt Gray)去年亦發表研究,分析患上末期癌症等臨終病人的博客文章,和其他要求想像自己即將死亡的博客對比,發現臨終病人的文章用字較正面。
格雷認為,這說明人類想像死亡時雖難過恐懼,但實際面對時卻快樂平靜得多,人類的適應能力足以選擇以另一方式面對死亡。他指研究或有助改變對臨終者的護理方式,包括是否應以更包容態度接受死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