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12-22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是一個出色的體育記者,曾十度被美聯社選為「最佳體育專欄作家」,他後來成為作家,是因為一個改變生命的經歷。正當他為事業打拼,忙得昏天黑地之際,突然發現他最景仰的大學教授患上離奇絕症,身體機能一點一滴地消失,他心中有愧,每個星期二都去探望老師,像當年在校園那樣,和老師探討人生意義,直至三個多月後老師安詳離世。這14個星期的生命交流,喚醒了他沉睡的靈魂,他決心把經歷寫出來,用稿酬協助老師家人支付醫療費,沒料到一紙風行,觸動萬千心靈。
2003年發表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是艾爾邦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1997年)後另一熱銷作品,這部書是幻想出來的小說,講一個畢生在遊樂場當機動遊戲維修員的老人,對父親疏忽照顧冷漠寡言充滿埋怨,對參戰時腿部中槍終身傷殘充滿憤恨,對未能擺脫遊樂場粗活追逐工程師夢想心有不甘,對愛妻患癌英年早逝耿耿於懷,每天過着重複而刻板的生活,生命失去意義和希望,以至每年一次的生日也不想慶祝,只等待着死亡的來臨。
何不早些放下遺憾?
當死亡因機動遊戲發生意外突然降臨,老人在天堂遇到五個人,每一個人都曾經改變他的生命軌迹,只是他不知道或不為意,他與這五個人逐一見面,逐步發現自己生活故事的秘密。例如,他重會參軍時的隊長,回想一起當俘虜的悲慘日子,重溫一起逃離敵營的驚險片段。他的大腿遭受槍傷就是逃亡那天發生的,他一直不知道開槍的是誰,一直在埋怨那個扣動扳機摧毁他下半生的敵人,卻原來開槍的就是發誓不會放下任何一位組員的隊長,開槍的原因是他奉命放火焚燒敵營時出現精神「錯覺」,捨命衝向火場,隊長為救他一命才向他腿部開槍。隊長當天為同袍護航時遭地雷炸死,在天堂等待着他,告訴他這一切,是要讓他明白為他人犧牲的意義。他的心結逐漸打開,憤怒埋怨逐步放下。
艾爾邦的著作是對天堂的主觀想像,沒有什麼客觀憑據,他只是借死後回望人生這個獨特的視角,引導讀者思考,為什麼自己的生命會有許多解不開放不下的心結?如果要等到上了天堂才能放下悲苦憤恨,才能和那些傷害過自己卻又血濃於水的親人衷心和解,才能從自憐自苦中得到釋放,為什麼不早一些看透生死放下遺憾?
相比之下,哈佛醫學院腦科醫生Eben Alexander根據自身一次離奇瀕死經歷寫成的 Proof of Heaven(2012年),對天堂的描寫便實在得多,最低限度是作者親歷其境的事後紀錄,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有意思的是,亞歷山大醫生寫的天堂七天遊紀錄,跟艾爾邦的創作以及其他有瀕死經歷的病人的憶述,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在天堂會遇見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親人,充當引路天使,令初臨者逐步明白宇宙的奧秘。
不過,亞歷山大醫生的經驗比其他瀕死病人更特別,在科學上更難以解釋,這是因為他的腦部遇到罕有的細菌感染,大腦完全停止運作,純靠維生儀器保持心臟和其他器官運作,徹底昏迷時間長達七天之久,這七天他的身體器官和腦部一直受到精密的醫療儀器監察,多位出色的腦科專家參與診治,他事後對天堂的清晰及細緻描述,不可能是幻想、夢境或其他大腦異常活動造成,這樣子離奇發病然後又離奇復蘇在醫學上根本沒有先例,只能形容為奇蹟,加上事後現身解說的作者本身就是頂尖的腦科專家,具有崇高的學術品格,而且不是虔誠教徒,沒有虛構誇大的動機,令他的論述震撼美國醫學界。
亞歷山大醫生看到的天堂是怎樣的?首先的階段(也可說第一重天),似是被地下泥土掩埋的蚯蚓所看到的世界,有備受壓迫的感覺,有機械式噪音,掙脫這個環境後,便進入第二重天,越過白中閃金的光芒,有一條廣闊的空中通道,腳下有青山綠水,有農村田野,四處有大人小孩,或唱歌跳舞,或嬉戲玩耍,上頭是漆黑夾着深藍的天空,有眾多的帶翼發光體在穿梭飛行,醫生和天使乘着千萬蝴蝶組成的巨大飛行彩翼,在空中滑翔,感受到四周有動人的音樂與色彩。
然後,一道暖風包圍着他,讓他感受到無比的愉悅和神聖,感知到全能造物主的存在,用無言的信息回答他的問題。他穿過空中通道,來到第三重天,也就是天堂的中心地帶,上帝的居所,那是一片遼闊的幽黑,但周邊有光明閃耀,那空間讓人深深感到自身的渺小,在那裏思想意念毋須言語表達,可以直接獲得知識,他認識到有無數個宇宙,有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有更高層次的活動,穿梭這些宇宙可以有無窮無盡的新知識和新體驗。
天堂裏,一切出於愛
他在天堂期間,對這神秘的宇宙最重要的體會是什麼?天使給他的答案,可以用三句話來表達:「你是被愛的、寶貝的;你不用懼怕任何事情;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會出錯。」在宇宙的核心內,他領會到的信息也一樣,維繫宇宙萬物的力量就是愛,最大的真實就是愛。天堂與人間的分別,在於天堂裏每個個體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愛,沒有傷害和遺憾,邪惡仍然存在,因為那是自由意志的必然產物,但邪惡被局限在宇宙的角落,無法像在人間那樣主宰眾生。
引導亞歷山大醫生遊走天堂的,是一位讓他感到很親切但樣貌陌生的女士,後來他發現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妹妹。把他從天堂喚回人間的,也是他的親人,原來他的妻子、兒子、養母、養母家的妹妹們以及一些摯友,組成了24小時不停的握手禱告團隊,輪流捉着他的手不放,用無比的意志與強烈的感情召喚他醒來,他在天堂也感受到這召喚,看到六張親切熟悉的臉孔,令他意識到對人間有未了的責任。
經歷「令生命轉化的事件」
選擇介紹這兩本書,主要不是因為天堂這個共通主題,而是因為兩本書的作者都經歷了「令生命轉化昇華的事件」,艾爾邦像許多現代城市人那樣,誤墮塵網中,一去十多年,在營營役役中迷失了自我,直至重遇恩師,近距離目睹老師平靜面對死亡,才猛然醒覺,重尋生命真諦,重建人際關係,因而寫出了感人的生命反思著作。亞歷山大也是這樣,經歷了腦部死亡,在死後世界遊走了一圈,從此對人生的感知徹底改變,不再迷信科學必然否定靈界與信仰,確信人與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愛,相互連繫是藉着愛,他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變得更深刻,對上帝的信仰也變得更實在。
從去年初遇襲受傷至今,我也經歷了「令生命轉化昇華的事件」,也有類似艾爾邦的覺醒,近似亞歷山大的領悟,閱讀因此有了新的視角和感觸。
■書評人
劉進圖,《迎鋒而立》作者,生於香港,七十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善良、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入香港大學念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本欄「書海啟航」,每隔周二刊登。
文:劉進圖
編輯:洪慧冰
feature@mingpao.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